Page 159 - 《天台山道教史》
P. 159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改仙坛院为妙乐院。清光绪九年(1883)

                  冯善信主持重建时,根据王乔在此跨鹤飞升的传说,又改妙乐院为鸣

                  鹤观。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院内立《重建妙乐院碑记》,碑文中说:

                        邑西北二十里有妙乐院焉,处琼台之下,列桐柏之前,山对九峰,

                  泉流三井,拍掌、丹霞分左右也。原建院之始,仙坛旧名。吴赤乌二


                  年,别创殿宇。易名妙乐,因以妙乐院予之。溯吴迄今,相距千余年

                  矣,此间兴废靡有常期,喜基址犹存,书之志乘间。尝考之殿前有泉

                  名醴泉,泉之南有上真亭,去坛之东三十步有八角井、太子庵。坛之


                  西五十步有朝斗坛,坛之南百步有吹箫台,坛之北二十步有瀛峰室。

                  凭高西望,则县城半角,西乡一隅了如掌指。有识者共推胜地。自兹

                  以下,唐铸铜钟,宋题碑碣,降自元明,风雨剥蚀,栋宇倾圮。回思

                  昔日建造之处而墙崩瓦裂,殊难言矣。是以国初志书,仅记废址,弗

                  及其详。有心人慨天地之菁华,山川之灵气于斯已竭。古人有言,兴


                  尽必败,败尽必兴,兴败两字,实天地循环之运。至于今殿宇无存,

                  仅留片壤,荒烟蔓草,倍增客子之悲;断碣残碑,空留文人之迹。此

                  皆败之已尽而无可如何也,虽然,古今无终穷之理。兹妙乐院废弛有


                  年,冯善信有心创举,非地方一大转机哉。光绪九年二月来商于余,

                  以妙乐院为北山选胜之场,真王乔栖身之地,纵不必雕墙峻宇,即傍

                  岩结构盖亦綦难。况地方开垦作为己业居多,白地兴工何由下手。善

                  信则力挽在城绅士、县丞张君如潮,并商其子廪生燮,备叙本末。张

                  君欣然色喜,首书银数五十四两,又助碑银六两。议赎大殿前后基地。


                  纠合同志四人,张君又承其一。余二股系信士袁德润、杨承修二人所

                  署,内一股是余太祖吾俊公裔下赎回也。事经论定,善信恐独立难支,

                  督同山上老成冯国松、冯善照、冯善安、王石屏、金宗雷、许则沛、


                  杨承修、陈庸褒、何行旺、陈敏炼及何方家叔祖经邦,叔雨荣、与序


                                                           159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