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天台山道教史》
P. 34

天台山比作海上的方丈、蓬莱等仙山。称其:“陟降信宿,迄于仙都。

                  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五堂阴映于高

                  隅。彤云斐亹以翼棂,嗷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


                  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

                  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

                  出有而人无。”把天台山水写得光怪陆离,仙气十足。于是,不少文人


                  高士心驰神往,纷纷前来隐修。六朝时期主要有白云先生、王羲之、

                  杜京产、褚伯玉等。

                        白云先生,失其名,或称子真(一作紫真)。《天台山方外志》卷 9


                  《神仙考·道士》称:“《洞天福地记》灵墟(华顶山天封)乃白云先

                  生隐处。《世说》载:王右军得笔法于白云先生。”又称:“右军作《兰


                  亭记》三百七十五字,始梦天台子真传授笔诀,以‘永’字为法云。”

                  王右军,即王羲之(303-379 或作 321-379),东晋大书法家。字逸少,


                  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北)人。王导之侄。初为秘书郎,历任宁远

                  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辞官。致力书法,学钟繇

                  书。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兼善隶、草、正、


                  行各体,被奉为“书圣”。正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行书有《奉桔》、

                  《丧乱》、《孔侍中》等帖;草书有《初目帖》、《十七帖》等。真迹无

                  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据传王羲之中年慕道,入天台华顶归隐居习书法。华顶峰的西北

                  面,有一座深邃的山洞,岩石峭削,四面皆绝壁,仅留一线路,甚为

                  奇险。据《天台续集·别编》记载:“昔白云先生与王羲之裂素写《黄


                  庭经》于此,后人即以黄经名洞云。”

                        黄经洞之北,有一个天然的水池,“水清冽,有物潜其底,若水晶



                                                           34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