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47

这就是说,众生在其刹那生起一念识心中,即含有三千种法的内容。 这一命题

           的具体论证过程,是以《法华经》 关于诸法实相的“十如是” 说,《华严经》 的
      朱    “十法界”说,以及《大智度论》“三种世间”诸观念的普遍联系和相互涵融为基
      封
      鳌    本理论方法而展开的。
      天
      台
      集         一、“十如是”说
      ·
      第
      一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
      册
           尽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中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
           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十如是”即是《法华经》所阐明的

           诸法实相。
                如是相:相即相貌,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有某种功能可以分别了解,即

           十法界表面所现的形相,如六凡的粗细与四圣的妙相。 因此,从地狱界至佛
           界,其形相亦各有不同,究其原因,乃由自心所动不同,如六凡妄动则生染浊

           境,界圣起净用则生微妙庄严之净境,因有识与智的区别,故所显的相貌亦不
           一致。 《法华玄义》中说:“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如水火相异,则易可

           知。 十界相望,善恶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善) 否(恶),心亦如是,具一切

           相。”
                如是性:性即是性分,存在于万物之内而能摄持自性不生改变,即通俗所
           称的“本性”。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性分”,凡圣也同样有各别的性分。 十界

           里面所具的性分,叫做十界的自性,是法尔各别的。 又因性含于内,如遇不同
           的缘,即发生不同的表现。 从现在的观点说,人类有人格与个性即属此类;动

           物与植物、矿物等,也各有自己的性分,都可摄在性的涵义中。 《楞严经》 中,
           佛言一切草木缕褐皆有自性,即是此意。 《法华玄义》中说:“性以据内,自分

           不改,名为性。 今明内性不可改,如竹木有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 心亦如
           是,具一切五阴性。”
                如是体:体即主质、实质义,具有一定的实质,并可依这实质而起思惟作

           用,即具足前相性二者的体质,一般通指色心具足的身体而言。 因十界所具的

           色身是各异的,故圣人所证的常寂光实相妙体,即不同一般的色身,而是以万
           法为体,故言法身常住。 《法华玄义》中说:“主质故名体,如钗、铛、环、钏(妇

           女饰物)之殊,终以银为体质。 十法界五阴,俱用色心为体质。”




    ❙34❙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