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75

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其中名相很多,内容也很复杂。 足见其超凡入圣,
           是何等不易。
      朱         藏教断见思惑的整个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即三贤四善位(合称七贤位)、
      封
      鳌    见道、修道与无学道。
      天
      台         所谓三贤位,指修善根以制伏烦恼,使心调和之三种修行阶位。 即修有漏
      集
      ·    善根(顺解脱分)之阶位,故又称外凡位。 三贤位分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
      第
      二    住三位。 五停心观位,以五停心观,抑止贪、瞋、痴、我见、散乱心之五种阶位。
      册
           这是藏教的阶位,但通于四教。 蒙润大师在《四教仪集注》中说:“停者,止义、
           住义。 修此五法,止住五过。” 他还指出:心有四种,即:草木心、肉团心、积聚
                                       ①
           精要心和虑知心。 这里指的是虑知心。 如何抑止贪、瞋、痴、我见、散乱心五种
           思想呢? 智者大师依《禅门次第》,认为应以治散乱心为先,对治五种烦恼。
           他在《四教义》 中说:“欲观四谛,离生死苦,求涅槃乐,但以五种烦恼散乱不
           定,如风中灯。 当修五种观法。 五种观法者:一、数息观;二、不净观;三、慈心

           观;四、因缘观;五、界方便观。” 他还说:此五种观法,对治五不善法,有五层
                                        ②
           意思,即对治、转治、不转治、兼治、亦对亦转亦不转亦兼治。 若觉观多者,以数
           息对治;贪欲多者,以不净对治;瞋恚多者,以修慈对治;愚痴多者,以修因缘观
           对治;著我多者,以修界方便观对治。 谛观大师还认为众生的六识妄心往往于

           顺情境上引起无厌,故应以治贪为先。 他在《天台四教仪》 中对症下药,分别
           对贪、瞋、痴、我见、散乱心五种烦恼,提出了对治之策。 其后,蒙润大师更具体

           地作了注释。 这对于初学者在断惑修证方面,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天台四教仪》中提出的对治之策:一是对贪欲多的众生,令修不净观对

           治。 贪欲有三种:(一)外贪。 男爱女,女爱男,男女互爱。 这种贪爱,可用九
           想观对治,即对所爱的人作九种想:胮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

           啖想、散想、骨想、烧想。 《法界次第》解释九种想,说:胮胀想,即观死人胮胀,
           如革囊盛风,与本相全异。 青瘀想,即观死人皮肉,黄赤瘀黑,十分难看。 坏
           想,即观死人风吹日晒,爆裂在地。 血涂漫想,即观死人处处脓血,流溢污秽。
           脓烂想,即观死尸虫血流出,皮肉坏烂。 啖想,即观死尸虫蛆唼食,鸟哺其眼,
           狐狗咀嚼,虎狼抓裂。 散想,即观死尸禽兽分裂,身形破散,筋骨断离,头手交

           横。 骨想,即观死人皮肉已烂,但白骨筋连,或分散狼藉。 烧想,即观死尸为火
           所焚,爆烈烟臭,薪尽形灭,同于灰土。 对所爱的人,作这九种观想,可以使贪



               ①  《四教仪辅宏记》卷五之上。
               ②  智者大师《四教义》卷二。


    ❙268❙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