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77

导读:认清诸法实相的真理

      朱
      封         《方便品》是《法华经》迹门正宗的重点,而迹门正宗的主旨,在于“开显”,
      鳌
      天    即开三乘的权执,显唯一佛乘的真实。 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此三
      台
      集
      ·    乘在修道方面的根基不同,境界不同,佛应随机说法,予以分别教化。 一乘的
      第
      二    “一”,是绝对的意思,人性平等,不分高下,人人皆可成佛,但各人囿于所知,
      册
           不知其然。 所以佛陀说:“去其情执,当体即佛。” 此法即一佛乘。 而方便法,
           则是佛陀应众生根机,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施予的化益。
                对于方便法,《文句》 举出法用、能通、秘妙等三种方便。 其中,应藏、通、
           别三教,以对象而施,为法用方便;方便能通真实门,为能通方便;《法华》方即

           是秘,便即是妙,无二无别,为秘妙方便。
                智者举例说:“点内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

           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意思是:昔时为迷情,因而产生错别观念,不知方
           便即是真实,故谓之隐秘;现在《法华》 是离差别迷情,超越方便与真实相对
           立,知方便即真实,故开显三乘即一乘,为秘妙方便,这才是《法华》 所说的真

           实义。
                上述法用、能通两种方便,以方便与真实历历分别,并将方便置于真实体

           之外,故称体外方便,或体外权。 而秘妙方便,认为方便与真实同体,即以方便
           为真实而开显,故称同体方便,或体内权。 诸佛的随他意语(随众生乐欲而说

           的随情诸教)和随自意语(佛陀本怀的随自意教)都属于后者。
                为了阐述秘妙方便的正确主张,智者在广释中批判了法云所列举的五时
           教权实观和吉藏所立的《般若经》权实观,指出他们之说都是异体权实,不及

           《法华》的同体权实。 至于智者的同体方便思想,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慧
           思的如来藏染净同体思想。 慧思提出“性染性净” 之说,认为佛性,是众生超
           越地平等本有的成佛可能性,故又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但就现实言,众生的

           生命都是贪瞋痴等烦恼流行,隐覆了这如来藏的光明,故又称在缠的法身。 但
           染、净两者是同体的,具有秘妙之处。 而六朝慧远的“诸法同体”说,更有直接

           明显的影响。 慧远在《十地经论》中说:“诸法同体,巧相集成,故曰方便。 云
           何巧成? 一真心中,广备法界恒沙佛法。 是诸佛法,以同体故,用慧为门,余法
           助成;用定为门,余义助成。 如是一切,以同体法,巧相集成,故曰方便。” “诸



    ❙70❙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