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79
此法”。 充分显现天台空、假、中三谛的圆融义理。
对于“十如是”的内涵,智者在《文句》中则用四种方式加以阐释:
朱 一是约十法界为用阐释。 十法界是六道四圣的依处,诸法虽无量,但皆不
封
鳌 能超出十法界的范围。 如地狱界,本身自是十如,同时又具其余九界的十如。
天
台 其他各法界也是如此。 十界互具十如,名为百界千如,皆名为权;佛界自位十
集
·
第 如,名之为实。 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故称不可思议。 凡夫虽具理而迷于
二
册 情,二乘虽具而舍求解脱,菩萨虽具而不周照,故不能了了,唯有如来具足而横
竖洞明。 故佛独自觉了,而九法界人无所见。
二是约佛法界阐释。 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是摄万善的缘因,即
包摄否定与肯定,约中道而论十如,将“如是相”配于万善的缘因;“性”为智慧
的了因;“体”为实相的正因;“力”为菩提道心与慈善根力;“作”为任运于功用
道上;“因”在四十一位中,能缘助一切菩提道;“果” 为圆因所得,直趋妙觉;
“报”配于大般涅槃;“本末”为权自行的佛相;“究竟等”为实自行的实相。 所
谓实即权,故言本末;权即实,故言等。 这十如是乃是如来自行的权实,即诸法
实相。 但凡夫、二乘不明此实相真理。
三是约离合阐释。 即是按随自意与随他意两者的结合情况来阐释。 佛陀
教化众生,以随他意,故开通九界;以随自意,故合论佛界的十如。 就是说,在
佛心中,若所观十界十如,皆是无上相,唯一佛的法界,如总摄万流为海,此即
自行的权实;若随他意,是九法界的十如,即化他的权实。 化他的权实,虽有复
实,皆束为权;自行的权实,虽有复权,皆束为实,此即自行、化他的权实。 在随
他意时开,随自意时合,具有开合自在的微妙。 虽开无量而一,虽合一而无量。
即无量虽一而非一非无量;虽非一非无量,而一而无量。 这种微妙之旨,“唯佛
与佛,乃能究尽”,而凡夫、二乘人均不明此理。
四是约位阐释。 即是就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在众生修行中的阶位来阐
释。 “如是相”,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实相,即如来藏中的不空如来藏,含妙
有的万善功德;“如是性”,是性德中的般若智慧,即第一义空;“如是体”,是中
道法性之理。 此法身、般若、解脱的理性三德,共通于十法界,位位皆有。 如将
理性三德配置于十信位,即除粗惑力为“如是作”,相似行为“如是力”;如配置
于四十一圣贤位,则正因是“如是因”,缘因、了因为“如是缘”;若配于佛地,菩
提是“如是果”,涅槃是“如是报”。 凡夫三德为末,佛果三德为本,同是三德,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