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74
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 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
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文句]
今且从略说,以“四一”消文。 先释理一,复为四意:一、约四位 ;二、约四
①
②
③
智 ;三、约四门 ;四、约观心。
一、约四位者,谛境 不可知见,约于智眼,乃能知见。 二智 、四眼 ,不能
④
⑥
⑤
知见,唯一切种智佛眼,则能知见。 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不论佛果,自
知自见。 若偏语佛果,即失众生。 若语众生,则无佛知见,故不可偏取。 三教
行人,虽是众生,未有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见实相。 圆教四位,亦是众生,又分
得佛眼、佛智,则众生义成,知见义亦成。 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 如瑞相中,
天雨四花,表万善同归,得入四位。 乘四位华,以趣佛果。 故约位显理也。 开
者即是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 何者? 性德之理,而为通别两惑
之所染着,难可了知。 初心能圆信、圆受、圆伏 ,而未能断 ,不名为开。 内加
⑦
⑧
观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藏,显出真修性,知见朗然开发,如日出暗灭,眼目
有用,故名为“开”。 缘修破惑,故名“使得清净”。 《仁王》 云:“入理般若名
⑨
为住,住于十住小白花位也。”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
显示分明,故名为“示”,即是十行大白位也。 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
融通,更无二趣。 摄大乘师云:“如理智,如量智。”今理、量不二,故名为“悟”,
即十回向小赤位也。 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到茶 ,入
① 四位:即十住位(小白华位)、十行位(大白华位)、十回向位(小赤华位)、十地位(大赤华位)。
② 四智:(1)道慧,知一道之智。 (2)道种慧,道有无量差别,能一一通达此无量道之智。 (3)一切智,
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 (4)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为空、有双照之
实智。 (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天台宗以此四智依次配于《法华经》的“开、示、悟、入佛知见”之说。
③ 四门:指四教四门。 天台宗对佛陀一代的教化,判立藏、通、别、圆四部,四教各配四种入理之门,
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故称四教四门。
第
④ 谛境:审实不虚之境,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的事实,即真理。 三
辑
⑤ 二智:权智和实智。
⑥ 四眼:眼,即照烛之意。 四眼指菩萨所修得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 再加佛眼,则称五眼。
︽
⑦ 圆伏:为天台宗圆教之法,即体悟惑体融通,泯绝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的差别,而于同时伏之。 法
⑧ 断:指圆断,即圆教之断惑。 既了达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之体无有差别,而远离与圆妙圆满、惑 华
文
智一如相违的妄念,故称圆断。 此为初住以上者的断惑。
句
⑨ 《仁王》:即《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两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 8 册页 825)。 ︾
从阿到荼:此为《华严》《般若》二经所说,是观字义之一种法门。 《智度论》中认为从阿到荼四十二 选
释
字为一切字之根本。 天台宗以四十二字配于菩萨乘十住以下的四十二位,以阿字表初住,荼字表妙觉。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