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03
天台忏法修持
事忏与理忏
佛教有忏悔的优良传统。 所谓忏悔,即是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 忏,为梵
语 ksama(忏摩)的略称,是“忍”的意思,即请求他人容忍自己所犯的过失;悔,
是追悔、悔过的意思,即追悔过去自己犯下的罪过,在佛、菩萨、师长、大众前告
白道歉,希望能够灭罪。
早在原始佛教僧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便令其行忏悔,或悔过。 并且
每隔半月,行一次布萨:各人在佛前叙说自己半月来所犯的过失事,对众忏悔。
每年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定为“自咨日”,在佛前当众叙说自己一年来所犯的
过失。 戒律条文中也规定如何处治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过罪)。 足见
忏悔在佛教教团中的重要性。
天台宗对于忏悔十分重视。 智者大师曾撰《法华三昧忏仪》《请观音经忏
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方等三昧行法》等,提倡修忏与止观并重。 到
了宋代,天台巨匠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东湖志磐等,皆遵照智者的教导,认为
礼忏是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故专务忏仪。 其中,知礼曾长期修法华忏法、金
光明忏法、弥陀忏法、请观音忏法、大悲忏等,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
仪》《修忏要旨》等。 遵式修忏最下工夫,被称为“慈云忏主”,撰有《金光明忏
法补助仪》。 志磐撰《水陆道场仪轨》等。 南宗天台宗高僧若讷,多次被宋孝
宗延请入宫,宣说金光明忏法等。 一时天台忏法盛行于世。
智者在《摩诃止观》卷 2 中,将忏悔分为事忏和理忏。 用礼拜、赞叹、诵经
第
等方法所行的忏悔,称为事仪,又称随事分别忏悔;而以观察实相之理来达到 六
辑
灭罪的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实相忏悔。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 3 中,又将此
天
说细分为三种,即:作法忏、取相忏、实相忏。 前两种属事忏,后一种属理忏。 台
修
兹将 3 种忏法阐释如下: 持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