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00
说:“行者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静、根源、终末、来处、去处,故名觉
①
意。” 他在《摩诃止观》介绍非行非坐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朱
封 觉者,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
鳌
天 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识中非有意,亦
台
集 非不有意;识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 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
·
第
三 故说一性。
册
若知名非名,则性亦非性。 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
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有;非有故不常,非常故不断。
若不见常断,终不见一异。 若观意者,则摄心识,一切法亦尔;若破
意,无明则坏,余使皆去。
智者强调修持者的心意识应当一而三、三而一。 名与性则应视为不散不
合,不空不有,不常不断,不一不异。 表明非行非坐三昧应当建立在“一心三
观”理论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修习圆融止观。
非行非坐三昧分为“约诸经观”和“约三性观”两方面。 前者根据各种经
典而修禅,观察终极真理的实相,故又称“理观”;后者依伦理性的善、恶、无记
(不善不恶)3 种行为而修的方法,故又称“事观”。
在约诸经观(即“理观”)中,主要是依《请观音经》而定修法。 智者在《摩
诃止观》中说:
于静处严道场,幡盖香灯,请弥陀像;观音、势至二菩萨像,安于
西方。 设杨枝净水,若便利左右,以香涂身,澡浴清净,着新净衣。 斋
日建首,当正向西方,五体投地,礼三宝七佛,释迦、弥陀、三陀罗尼,
二菩萨圣众。 礼已胡跪,烧香散华,至心运想如常法。 供养已,端身
正心,结跏趺坐,系念数息,十息为一念。 十念成就已,起烧香。 为众
生故,三遍请上三宝。 请竟,三称三宝名,加称观世音。 合十指掌诵
四行偈竟,又诵三遍咒,或一遍,或七遍,看时早晚。 诵咒竟,披陈忏
悔,自忆所犯。 发露洗浣已,礼上所请。 礼已,一人登高座,若唱、若
诵此经文,余人谛听。 午前初夜,其方法如此,余时如常仪。
① 《摩诃止观》卷 2。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