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01
这是修持非行非坐三昧开始时的礼仪规范,表示修学者对佛菩萨的虔诚信仰。
《观音疏》中将其方法分为十个方面:一、严净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
四、系念;五、具杨枝;六、请三宝;七、诵咒;八、披陈;九、礼拜;十、坐禅。 湛然
大师在《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中认为:“今文十意,事理亦足,次第少别。”其
具体办法,详见于《国清百录》。
约三性观(即“事观”)是一种对人性的观察,对身、口、意方面已无严格的
仪规,但行者必须是通晓四威仪及一切事,从随心所向的善、恶而习止观,以六
根对六尘的念念生起,用是、非、亦是亦非、非是非非四种推捡方法,契入一心
三观。 智者在《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特别强调反观心源的重要
性。 他说:“行者为破虚妄颠倒,及随缘境时,即当反观。 反观心意识根源。 谛
观心时,不见住止及与生灭一切法相。 若心无住处生灭诸相,当知此心则不可
得。 尚不得心,况心数法。 若无心数,一切诸法竟何所依?”因为宇宙一切物质
世界,包括五蕴色身,都是依本不生灭的性体妄动而生起的。 缘起性空,世间
一切色相皆无自性,原是清净本然。 由于我人无始以来,一念妄动,迷背了本
性,遂出现了六识妄心,与本性相即相背的现象,从而形成妄幻色相身。 行者
若悟彻了这一真理,要返妄归真,回是到本性上去,就必须反观心源,破虚妄颠
倒想。 而反观心意识根源,必须由正定,达到心无住处生灭诸相,即不得心与
心数,使一切诸法无所依凭。 只有如此反观心源,才能进入心法无碍的毕竟空
寂境地。
为了反观心源,智者在《觉意三昧·明心相》 中指出用四种心相作观境。
这四种心相即:“一者未念,二者欲念,三者念,四者念已。” 未念,名心未起缘
境;欲念,名心欲念缘境;念,名缘境心满住;念已,名缘境心满足已谢灭。 有人
认为:观欲念、念二种心相,使之驱恶向善,已经达到目的;未念即是心未起,无
心相可分别;念已灭,与无念无异,为什么两者还要作为观境? 智者解释说:
“未念虽未起,而非毕竟无心。”譬如一个人有做这件事的心念,但尚未遇到因
缘,所以未做。 所以未念并不等于没有欲念。 未念是心未起,不能看作毕竟是
第
无心。 同样,认为念已是心相已灭,故不可观,也是不对的。 智者指出:“念已, 六
辑
虽灭亦可观察。”譬如一个人做完了一件事,不能说心相已经完毕。 如果已经
天
完毕,以后碰到同类的事,为何心相又会产生? 所以,若念已即无心相,便是断 台
修
见。 实际上“念已虽灭,亦可得观”。 足见智者止观学说在谛观心相方面的圆 持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