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10

华经》。 诵法有二种:一是具足诵。 行者原本非常熟悉《法华经》的,在修忏行

           法前方便时,已诵《法华经》 一部,入道场后,可继续诵一品、二品或一卷。 行
      朱    道完毕,即止诵经,称诸佛菩萨名。 然后回原处坐。 若思想上还不能入静坐
      封
      鳌    禅,亦可再诵此经,多少随己斟酌。 修法华三昧忏,重在坐禅。 若行者本不习
      天
      台
      集    坐,但欲诵经忏悔,可在行坐之中偏重于持诵,亦不乖行法。 二是不具足诵。
      ·
      第    指行者本未曾习诵《法华经》,今为行三昧故,诵《安乐行》一品。 在旋绕时,诵
      三
      册    此品一遍二遍三遍,随意多少。 若兼诵《法华》各品亦可,但不得诵其他经典。
                诵经时,应当文句分明,声音宏亮,不快不慢。 思想全系于经中文句,不得

           诵错。 使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施众生,令入大乘一实境界。
                10.明坐禅实相正观方法。 行道诵经完毕,即回绳床中整衣端身正坐,闭

           眼合口,调和气息,放下身心,然后敛念正观,破除罪业。 所为正观,即是如菩

           萨法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一切法空如实相。 做到“观心无心,法不住法”。
           智者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心如梦幻不实,寂然如虚空,无名无相不可分
           别。 尔时行者尚不见心是生死,岂见心是涅槃? 既不得所观,亦不存能观。 不

           取不舍,不倚不着,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 言语道断,不可宣
           说,虽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人,是故观心无
           心,法不住法。”智者认为这种忏悔,名大忏悔,因为“一切妄想颠倒,所作罪福

           诸法,皆从心起。 离心之外,则无罪福及一切法。 若观心无心,则罪福无主。
           知罪福性空,则一切诸法皆空”。 这样观时,能破一切生死颠倒,三毒妄想,极

           重罪业,而觉亦无所破,做到身心清净,念念之中,照了诸法,不受不着,细微阴
           界。 这样,能与三昧相应。 行者凭着三昧之力,能见普贤及十方佛纷纷前来摩

           顶说法。 一切法门都是现在一念心中,不一不异,无有障碍。 净心与虚空一

           样,广博浩瀚。 这就进入了观心实相三昧。
                以上十法,行者从初入道场时起,应一一具修。 应当注意的是,行者在三
           七日中修忏悔时,或行或坐或住或出入,一举一动,都应心心存念三宝,观心性

           空,绝不能想念五欲尘事,生邪念心,以及与外人言语论议,放逸谈笑,视色听
           声等等,以免烦杂念生起,有乖“四安乐行” 中所说。 若能心心相续,不离实

           相,不惜身命,为一切众生行忏悔法,才称得上“一心精进”修持法华三昧。
                第三,修法华三昧所得的戒根净相。

                行者若能在三七日中一心精进,修法华三昧,在三七日中或满三七日后,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