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49
圆教,既非如前华严时(第一时)之兼别教,也非如般若时(第四时)之带通、别
二教,更非如方等时(第三时)之对待藏、通、别三教。 而德一由于根本不理解
天台宗为适应不同根基者需要,而立藏、通、别、圆四教道理,误认为既然“无般
若中之带二(通、别)”,又“无方等中的对三(藏、通、别)”,也就是否认藏、通、
别三教。 对于这种无知之说,最澄严厉地驳斥道:
山家四教(藏通别圆),上已极成故,依被四教而判经文,亦得极
成。 ①
也就是说,天台宗的四教,是极成(众所公认的事实)之说。 依四教判释经文,
也早为众所公认,你难道还不知道吗? 最澄讥德一为“粗食者”,对他所说的
“无二无三”是“无缘觉、声闻之二,无偏菩萨之三”提出反驳,指出:“此《法华
经》唯破二乘执而不破大乘” ,别教菩萨,也属于大乘,虽说是别教,但“教别
②
证圆”,毕竟已接近于圆理。
最澄认为《法华经》的义理远远胜于德一所说的《宝积经》立五乘性之说。
他说:“粗食者引《宝积经》 立五乘性,都不应理。 何者? 其《宝积经》 约随根
本,说五乘教,若约机随教,立五乘性。 有立已成失,或约《法华》之前,《法华》
之后,教随机门故,方便之故,立五乘种性故;若约随法教,立五乘性,有违至教
失。 《妙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故
五浊出世佛,定先三后一义,五佛皆同说,究竟为一乘。” 所谓“五乘性”,即是
③
法相宗所主张的“五性各别”。 德一站在法相宗的立场上,认为众生先天方面
已具有五种质素中的一种,可以凭此作为永久性的区别。 这五种质素是:(1)
菩萨定性,可以成为菩萨;(2)缘觉定性,可以成为独善的觉悟者;(3)声闻定
性,可以成为小乘的修行者;(4)不定性,还设有定性者;(5)无种性,无法获得
觉悟者。 前三种具有获得佛果、辟支佛果、阿罗汉果的决定性,第四种没有一
定的质素,可上可下,第五种则只能永远沉沦在生死苦界,无法超升。 也就是
所谓“一阐提”(断尽善根的人)。 最澄对这种看法,提出了严肃的批判。 他根
据《法华经》中说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道
第
理,指出一乘成佛是究极的至理,但由于在这五浊恶世中,众生的根机不同,故 七
辑
台
① 《守护国界章》卷中之下。 密
② 同上。 探
索
③ 《守护国界章》卷下之上。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