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54
说,亦专以甲子起例。 盖纪事之法,无逾此也。 往宋极重史事,日历
之修,诸司必关白。 如诏诰,则三省必书;兵机边务,则枢司必报。 百
朱 官之进退,刑赏之予夺,台谏之论列,给舍之缴驳,经筵之论答,臣僚
封
鳌 之转对,侍从之直前启事,中外之囊封匦奏,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
天
台 作,凡有关政体者,无不随日以录,犹患其出于吏牍,或有讹失。 故欧
集
· 阳修奏请宰相监修者,于岁终检点修撰官,日所录事,有失职者罚之。
第
三 如此,则日历不至讹失。 他时会要之修取于此,实录之修取于此。 百
册
年之后,纪、志、列传取于此。 此宋氏之史,所以为精确也。 元朝则不
然,不置日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
付史馆。 及一帝崩,则国史院据所付修实录而已。 其于史亨固甚疏
略;而天历间,虞集仿《六典》法,纂《经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备。
是以前局之史,既有《十三朝实录》,又有此书可以参稽;而一时纂修
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辈,皆有史才史学,
廑而成书。 至若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稽之书,
惟凭采访以足成之。 窃恐事未必覈也,言未必驯也,首尾未必贯穿
也,而向之数公,或受官,或还山,复各散去,乃欲以不材多病仆者,承
之于后。 仆虽欲仰副执事之望,曷以哉!
一夔之所以坚辞,是因为唐宋以来,皆重日历(史官按日记载朝政事务的
册子)。 唐代从永贞元年(805) 九月开始,令史官撰日历,以日系月,以月系
时,以时系年。 宋制,历朝在修实录以前,先修日历,有日历所,隶秘书省。 元
代却不是这样,它对史事档案,毫不重视,“不置日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
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 及一帝崩,则国史院据所付修实录而
已”:这样纂修起来的史书,势必很疏略。 更成问题的是“ 顺帝三十六年之
事”,连实录和参稽之书都没有,完全是一片空白。 所谓“ 顺帝三十六年之
事”,即指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定国号
为“洪武”。 明大将徐达等徇下河北诸地至通州。 元顺帝出奔上都。 徐达军
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 这一段重要的史事,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要全凭
采访来写,怎么行呢? 况且过去编《大明集礼》时,从事过采访的好手,均已散
去。 因此,他一人纵有天大本领,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 从这篇复
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徐一夔忠于史实、认真严肃的治学态度。 这从他写的《宋
行宫考》《吴越国考》《钱塘铁箭辨》等文章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洪武五年(1376)九月,一夔被荐授杭州府学教授。 翌年九月,翰林学士宋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