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48

“随逐者摄算,以念无间,逐出入息,此谓随逐。” 是说“随逐”的状态是融合了
                                                        ①
           “算”(数息)的过程,便不用计数,行者几乎忘记了气息的出入,而进入一种无
      朱    间无念的境界。 《大安般守意经》中则称为“相随”,说:“相随者,识别善法从
      封
      鳌    是得道,当与根随。 亦谓不随五阴六入,息与意相随也。” 即是说,由于行者
                                                                 ②
      天
      台
      集    在修数息时,去除了“息垢” (贪淫、瞋恚、愚痴),得到了“善法” 进入修“随”
      ·
      第    时,“五阴六入”皆已摆脱,一心不乱,与意相随,进入了清静的境界。
      三
      册         “随”与“守意”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大安般守意经》中说:“佛何以教
           人数息守意报? 有四因缘:一者、用不欲痛(忧苦) 故;二者、用避乱意故;三

           者,用闭因缘,不欲与生死会故;四者、用欲得泥洹道故也。” 就是说,在修持
                                                                    ③
           随息时,无思无念的守意,能够排除忧苦,避免心意混乱,远离生死因缘,进入

           涅槃之道。
                修随息应当是在数息进入到一定的成熟时机。 《大安般守意经》中指出:

           “息有三:一为杂息,二为净息,三为道息。 不行道,是为杂息,数至十息不乱,
           是为净息;已得道,是为道息也。” 杂息,是指修持者初坐时,思想杂乱,尚未
                                           ④
           镇定之时。 净息,是指修持者能安心静虑,缓缓数到十息,而心不散乱;净息是

           指修持者已懂得涅槃正道,逐渐进入定境。 得到道息也是进修随息的最佳时
           机。 在修随息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许多妨道的故障,该经中指出对治之法,说:

                    坐数息忽念他事失息意,是为念校计相;骨节尽痛,不能久坐,是

                为食多相;身重意朦胧,但欲睡眠,是为疲极相;四面坐不得一息,是
                为罪地相。 以知罪当经行,若读经文坐,意不习罪,亦祸消也。                            ⑤

                修持者之所以杂念丛生,骨节疼痛,睡意朦胧,或感呼吸阻塞。 其根本原

           因则是由于心意不诚,而得的一种罪业。 这时,修持者可改为专心一意,诵读
           经文,以消罪业。 经中还指出:“道人行道,当念本。 何等为本? 谓心、意、识是

                                                                    ⑥
           为本,是三事皆不见,已生使灭,本意不复生,得是意为道。” 就是说,心、意、
           识三者若能从根本上控制住,使之“已生便灭”,最后做到“本意不复生”,这才



               ①  《解脱道论》卷 7,《大正藏》第 32 册,第 430 页。
               ②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大正藏》第 15 册,第 166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