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51
认识“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的道理,使心不执著,最终达到止心息念,趋
于涅槃。 但是,若行者心如猿马,虽用“体真止”的观法,而仍不能止。 则可用
“涅槃空寂”的道理使心止息。 他说: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止体真
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
际穷之,了不可得。 不可得法,则无有心。 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
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 又观此心
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 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不
生。 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
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起信论》 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
念。 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处境界。 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
得。” ①
他认为,特别是对初学坐禅之人,心不容易“止”,但又不能强迫自己“止”。 若
“抑之令住,往往发狂”。 只有对世间万物的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止
心”达到预期的效果。
智者认为,将修止作为“妙门”,是因为行者彻底止心,则能达到一种很高
的境界,即产生“五轮禅”。 他说:“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
轮禅。 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 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
也。 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 四者,金沙轮三昧,
即是见思解脱,无着正慧,如金沙也。 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
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 止为妙门,意在此也。” ②
五轮禅是指行者由于修禅定所得的五种功德。 据智者在《释禅波罗蜜法
门》卷 3 中解释:这五种法门是借物立名,说明行者已将下地的乱心,次第转至
无学的极果,故通称为轮。 具体解释是:(1)地轮三昧,行者于“止”之中,若证
得“未到地”之定,忽然湛心,自觉身、心之相皆空,泯然入定,而定法持心不
第
动;犹如地之具有住持不动、出生万物二种作用,故称地轮三昧。 (2) 水轮三 六
辑
昧,行者在地轮中若发诸禅种种之功德,定水润心,自觉心中善根增长,身心濡
天
台
① 《摩诃止观》卷 8。 修
持
② 同上。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