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84
的违情之声,不生瞋心;闻非顺情也非违情之声,不起分别心,一样对待。 这是
修止。 同时,闻声时应作这样想:各种声音,本空无所有,但因根、尘和合,才生
朱 耳识,次生意识。 听者强行分别,因此才有顺耳不顺耳的烦恼善恶等法,故名
封
鳌 闻声。 返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 所以应明白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 这是
天
台
集 修观。
·
第 三是鼻嗅香时修止观。 所闻之香,本来不实。 若闻清心怡神的顺情之香,
三
册 不起贪著;闻见恶心的违情之臭,不起瞋心;闻见非顺情也非违情之香,不生乱
念。 这是修止。 同时,闻香时应这样想:我今闻香,虚诳无实。 为什么呢? 因
为根、尘和合才生鼻识,才能嗅香;次生意识,才能分别。 强要产生香相,就是
顽固的执著,不肯舍离,因此才有香味好与不好的烦恼善恶诸法。 因为因缘和
合,虚妄乃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生灭名妄,灭妄名真。 这样返观,能闻之
心,究竟在何处? 仔细推究,非内非外非中间,也无形相。 因此知能闻所闻,其
性空寂。 这是修观。
四是受味时修止观。 随所受之味,就好像在梦幻中得到一样。 对香甜的
顺情美味,不生贪著;苦辣的违情恶味,不生瞋心;非顺情也非违情之味,不起
分别意想。 这是修止。 同时,受味时应这样想:今所受味,实为虚妄。 为什么
呢? 因为酸甜苦辣咸淡等味,性无分别。 由于舌根和合,才生香识,次生意识。
今强执味相,才能产生味道好与不好的烦恼善恶等法。 这样返观缘味之识,不
见相貌。 所以应当明白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 这是修观。
五是身受触时修止观。 凡身体各部接触到的,都如泡影,幻化不实。 若受
细腻柔软的顺情乐触,不生贪著;受伤痛鞭挞等违情苦触,不生瞋恼;受非顺情
也非违情之触,不生忆想分别。 这是修止。 同时,身受触时应这样想:轻重、冷
暖、涩滑等,名为触尘。 自己的头、身、两手、两足,名为六分。 所触到的轻重冷
暖涩滑等法,其性本空,虚假不实;自己能触的身根,也是虚幻不实。 由于四大
和合,才有此身根;若四大别离,身根即失。 因为因缘和合,才生身识,次生意
识,有了意识,故有忆想、分别、苦乐等相,故名受触。 返观此能触之心,毕竟了
不可得,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境若无时心亦无”。 故知能触所触,毕竟空
寂。 这是修观。
六是意知法中修止观。 其方法在上述眼等六根对境修止观相中,已经谈
到。 意识是由六根对六尘而生,应当返观心源,随自意而修止观。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