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80

境。
                以上是对治观,只是助观。 现在再谈正观。 所谓正观即是观一切诸法不
      朱    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而生,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是不思议圆融的三谛
      封
      鳌    之理。 在这三观中,最不容易修的是空观。 因为凡夫众生,自从无始以来,为
      天
      台    无明障蔽,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实有。 故应当先明白诸法无相。 宝静大师曾举
      集
      ·
      第    例说:“比况前面有朵最美丽的花,令人可喜可爱。 过了几日,花即萎谢,叶瓣
      三
      册    脱落,足见花终归磨灭,原自无相。 若真实有相,则不变二焉。 有萎衰零落之

           相哉! 花相如是,诸相亦然。 故云:诸法无相。 此为钝根者而言,待诸法坏后,
           方识是空。 若根机利者,则了达诸法当体即空,无待坏后而识空,以其从因缘

           而生故。” 世间一切事物既然都从因缘而生,则缘生无有性。 这无性之性,即
                    ①
           是实相。 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 所以智者大师在《止观法要》中说:“因缘无
           性,即是实相。 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也就是说,一切

           境因心而生,若无有心,则无有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能够明白万物当体即

           空即假即中,即能对治初心粗乱而进入于止观境界。
                (二)对治禅观中出现的各种偏差
                修持者在静坐禅观之时,也往往会出现各种偏差,如心境沉浮、产生贪着

           和定慧不均等,必须随时加以对治纠正。

                首先,对治心沉浮病。 修持者进入禅观之后,心境有时也会产生波动,如
           同静水之有暗流。 其心或昏沉暗塞,或浮动轻躁,或盖覆无记。 产生昏沉暗塞
           属于沉积之病,应当修“观” 照了。 产生浮动轻躁,内外不安,心散念浮,属于

           掉举之病,应当修“止” 止息。 至于盖覆无记,是属于善、不善(恶) 的中性性
           质,说明不明,是昧非昧,记忆不明,念头不清。 这是有一定功夫的老修心人容

           易产生的偏差,对此,更应当修“观”照了,使心境既不昏沉,又不让境界不分
           明的盖覆无记出现。 总之,修持者应当懂得以“止”治散,以“观”治昏,宜止则

           止,宜观则观,知病识药,切不可乱投药石。
                还必须指出的是:修持者在坐禅时,为对治心沉,故修观照;但是,虽修观

           照,而心却仍不明净,收不到法益。 这时便应改用修“止”止之。 若在止时,觉
           得身心安静,证明用止是对的,便应用止安心。 如果为对治浮动而修止,而心



               ①  《法要讲述》。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