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81
仍然控制不住,也收不到法益,便应改用修“观”观照。 若在观照中,觉得心神
明净,寂然安乐,便应用观照来安心。 这是修持者根据自己的心境的具体情况
来决定。 故称随便宜修止观。 智者认为,随便宜修止观能使“心神安隐,烦恼
患息,证诸法门”。
其次,对治定中的细心贪着。 修持者先用止观对治粗乱的心境,乱心既
息,便能入定。 通过一定时间的修习之后,定中心念微细,便觉自身空空寂寂,
无比快乐。 这时,往往横生计度,知见丛生,因为心念微细与定境相应,所以能
做到思山见山,思水见水,思色见色。 修持者自以为达到了殊胜境界,实际上
是进入了魔境。 正如宝静大师所说:“取于偏邪之理,执之为实,不肯去舍。 殊
不知此全是定心止息之一点虚诳之境,法尘之影子。 若固执之,终不免落邪见
①
之祸。” 对治之法,也必须运用止观。 宝静大师指出:“若了知此境虚诳不实,
则不生贪著。 不起分别,则见烦恼不起;不生贪染,则爱烦恼无由生。 不起见
爱,心地安静,是为修止。 然虽复修止止之,假若自心幻境不能弃除,犹念念贪
著,爱见结业烦恼仍然不息。 行者则不修止,应当修观而观照之。 返观定中细
心,一心澄神寂照,如猫捕鼠然。 以是微微照了,定中细心,了不可得,是名细
心中修观。”(同上)也就是说,修止是强迫心境静寂下来。 因为修持者执虚为
有,思想有了贪著,而止不下来,故必须修观,以即空即假即中进行观照,如猫
捕鼠,将幻境一一消灭。
其三,对治定慧不均齐。 修习止观的过程中,定和慧应当是相辅相成,双
管齐下的。 修持者应当先以止来制服烦恼,再以观来断除烦恼,而证入真如。
止与一切智相应,把握普通的空理;观与道种智相应,把握具体的事相。 止与
观双运,则与一切种智相应,而臻于中道理境。 而在实际的修持中,往往定慧
不能均齐,不能达于中道,收不到法益。 智者说:“虽得入定,而无观慧,是为痴
定,不能断结。 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 尔时应当
修观破析,则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 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而心豁
然开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则动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不能出离生
第
死,尔时应当复修于止。 以修止故,则得定心。 如密室中灯,即能破暗,照物分 六
辑
明。” 也就是说,若有定无慧,此定是枯定;若有慧无定,此慧亦是狂慧。 若欲
②
天
台
① 《法要讲述》。 修
持
② 《止观法要》。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