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88
著《楞严经义玄岑》《楞严圆通疏》等佛学著作外,还到处奔波,用深入浅出的
道理,弘扬天台宗教义。 他在《幽溪别志》中说:“余自万历十三年(1585),岁
朱 次乙酉冬,讲《法华经》于四明之阿育王寺,迨天启五年(1625),岁次乙丑,讲
封
鳌 《妙宗钞》于四明延庆寺。 朽衰之年,七旬有二。 即挝退鼓,归老台山。 自始
天
台
集 至终,凡四十一春秋,往来于台、温、宁、绍、金、处、苏、杭、嘉、湖间,年有垂席,
· 岁无虚筵。” 由于他的努力,使濒于衰落的天台宗,在国内外的影响大大弘扬
①
第
四
册 起来。
高道也是如此。 陶弘景为了研究道家符图经法,在齐永明二年至四年
(484-486),“博访远近以正之”,先后走访茅山、太洪山、太平山、长山、天目山
等,“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 。 最后他以顾欢编纂的《真迹经》为底本,参
②
考自己搜访所得的上清经诀及有关见闻,加以增删改写,注解诠次,在天台山
编成《真诰》一书。 张伯端在学道的过程中,更是历尽坎坷。 他诚心追求,九
死无悔,终于学得“九转还丹”之道。 他在《悟真篇》自序中说:“仆幼亲善道,
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
详究。 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
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又不说火候
法变,温养指归。 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
不惟紊乱仙经,抑亦惑后学。 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疲
劳,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 后至熙宁己
酋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试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
之诀。”这种刻苦求道,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以他为首的南宗道士共有的优良品
质。
3.虚怀若谷,释道互为学习。
佛道两教,一个迫求轮回之道,一个讲究白日飞升,两者目标不同,国内释
道混居的名山,往往两教互相毁谤,以致水火不相容;而天台山历代高僧高道,
却能虚怀若谷,发明佛道新教义,圆融共处,互为学习,实为难得。 早在南齐
时,道士顾欢(420-483),写了一篇《夷夏论》,阐明道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宗
教,不应“舍华效夷”,提倡佛教,但他也认为“道则佛也,佛则道也”。 佛道两
① 释传灯:《幽溪别志》卷十五《幽淡道场赠遗考》。
② 宋《云笈七签》卷 107 引《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