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41

对稳定,经济人口得以持续发展,吸引了历代移民定居。百工技艺的载体

                  是人,温州是移民之乡。从西晋到清初,温州有过多次“大进”的移民史。
                  如西晋衣冠南渡,北方贵族南下;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为避战乱,全国
                  以及八闽之地大量移民迁入;到宋代,因乾道二年(1166)水患,温州人

                  口“存者十一”,当局紧急申请福建移民补籍;建炎南渡,赵构温州避难,
                  也带来不少南下人口。此后明初推行卫所制度,使得全国卫戍移民大批进
                  入温州;另洪武三年(1370),因水患、蝗虫等造成灾荒,民众在政府主

                  导下向全国移民,也有不少进入温州境内。清代初期,社会动乱也导致大
                  量移民进入温州。
                      历代迁居温州的族群,不少“挟货”而来,他们有的擅长“铸铁”,

                  有的长于“建山塘”,有的带来造纸、印刷技艺。如后晋天福二年 (937),
                  吴氏家族从福建南屏迁居瑞安陶山、桐溪等地,带来屏纸生产技艺,从而

                  形成产业,带动周边民众从事生产。此外,温州宋代青白瓷、黑瓷,明代
                  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活字印刷技术(五代时,王氏族群从河南迁居福建安溪,
                  在明天启年间该族群王思勋五兄弟迁徙到温州平阳,带来活字印刷技术,

                  后在瑞安东源形成产业)均由外迁人员引进。
                      尤其在宋室南渡后,温州人口激增到百万之众。地少土薄的温州,正

                  如宋本《方舆胜览》所载“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因此在以农耕为
                  主的时代,较之广袤平原,温州并没有多大优势。人多地薄,故居民只能
                  凭借灵巧双手和智慧头脑,在原材料加工方面不遗余力,“民勤于力而以

                  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
                      移民中的能工巧匠,把各地手艺、技能和文化带到温州,被认同、接
                  纳后形成合力。随着从业人员增多,逐渐形成分工细致化、工艺精美化、

                  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从而开创闻名全国的手工业,温州也因此被誉为“百
                  工之乡”。








                                                                                     瓯 东
                                                                                   鸣 鹿
 33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