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46
制长度单位,1 码等于 3 英尺,合 0.9144 米)。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2
年,温州成立花边管理委员会,即温州地区花边厂前身,职工七十余人,
外加工人员过万。到 1958 年,温州不仅有地区花边厂,还有温州市花边
厂,乐清县花边厂等,专职员工千余人,外加工人员达三十多万,生产
的绣品种类众多,有床上用品,家具装饰品、童装和手帕等日用品。花
边生产辐射温州各县,产品畅销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后技术人员在十
字绣基础上,又开发出“万缕丝”彩边绣、拉丝、拼花等绣法,提高了
十字绣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后于 2007 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十字绣产品或是当时涉及人员最多的行业之一,到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还常见于温州城乡家庭作业中,几乎是那个时代温州出
口量最大的工艺品之一。
与十字绣等手工作业的产品一样,龙须席也曾是家庭重要收入来源、
温州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温州龙须席质量优胜,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
清代知名词人纳兰容若就有“八尺龙须玉箪寒”诗句,其中“龙须玉箪”
即温州龙须席。1919 年,温州人郑恻尘创办草席厂,后发明我国第一台软
席织造机。而在之前的 1917 年,瑞安李毓蒙已成功发明我国第一台弹棉机,
于是我市部分传统工艺,开始走上机械生产之路。
五、期待谱写百工新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温州工艺美术重新焕发青春时
期,其审美、设计等方面均完成了现代转型,在坚持传统中走向创新。近
数十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深,机器生产的廉价制品渗透百姓生活,很
多民间手工艺慢慢淡出实用行列,温州街头众多手工业作坊也在逐渐转型
或消失。
为保护传统工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温州早在 1960 年代,就
成立了全市工艺美术协会,1964 年还成立了温州工艺美术学校。新千年后,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