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1 - 教育志(一)
P. 511
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必修部分以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为主题设置三个模块,又以马克思主义
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既保持小学、初中阶段德育课程以生活主题为基
础的系统联系,又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作为重要内容,体现了内容目标的
递进层次。
选修部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
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法律常识等模块,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
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2.实行德育导师制
2003年,长兴中学等校开始试行“德育导师制”,即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
员的导师组,将学校与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至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每位
导师一般负责2~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
5
面实行“一对一”个别化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直接选择学生。学校编有
《德育导师工作手册》,导师人手一册,用以记录所指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以
及师生活动过程。2005年底,省教育厅在总结各校试点经验基础上,决定在全省中小学全面
推行德育导师制,印发了《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强调全员参与德育,让
所有教师都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全
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提出了德育导师的工作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以
1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
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个性化原则,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
2
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本化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
3
学生人格,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渐进性原则,要根据受导学
4
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
养与学习能力;()保密性原则,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受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议
5
论受导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尚存的问题。德育导师制随即开始在全省中小学逐步
启动,但仍以普通高中为主。至2010年,全省多数高中均已实行德育导师制。
(三)高中体育锻炼与军训
浙江省高中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总体上也与初中类同,仅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
1.高中生体质测试
197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公布后,全省高中学生即按少年一组的标准,以班级为单位
开展锻炼,并参加“达标”测验。1982年起,又执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按少年甲组的
项目和标准开展“体(育)锻(炼)达标”活动。1988年上半年,省教委对国家教委上年颁发的
《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作了具体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在60分以上,早操、课间
操、课外体育活动成绩在80分以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成绩在及格以上的,为学年总成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