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方言志
P. 38
发不发俺(踩了我一脚,还要说我不好,可不可笑)。
(三)语法特征
1.词缀“儿”
杭州话的“儿”缀,名闻遐迩。其实各地吴语里“儿”缀的使用相当普遍,并非只有杭州一
地。大致除浙北地区不用或少用“儿”缀外,其他地区大都有“儿”缀,或有功能相当于“儿”缀
的其他语音形式。
杭州的“儿”念[〓l],自成音节,不影响前字韵母。例如:布儿、帕儿、袜儿、筷儿、茄儿、鸭
儿、姑娘儿、小伢儿、老头儿、筒儿面、踏儿哥、片儿川、耍子儿、搞搞儿、锅儿缸灶。
东阳、义乌、浦江的“儿”念[n],作后缀时,变成前字的韵尾,韵尾前的元音读长音(:)。例
n
n
如东阳:弟儿[di:];义乌:刀儿[to:];浦江:马儿[mai:]
n
武义的“儿”,口语念[ n],作后缀时变成前字韵母的韵尾,并使韵母发生变化,构成一系列
的“儿化韵母”。例如:“枣儿”念如“镇”,“虾儿”念如“荒”,“鞋儿”念如“引”,“李儿”念如“令”,
“招弟儿”念如“招定”。
宁波、镇海、舟山等地的“儿”缀已基本上消失。只有一些残存痕迹。例如:“小鸭”的“鸭”
和“鸭毛”的“鸭”不同音;“拐脚”的“脚”和“脚骨”的“脚”不同音。前者的读音就是“儿”缀的残
留音迹。
临海、温岭、黄岩、天台、三门、仙居、龙游、永康、武义等地,有一种特殊的变调,它的功能
相当于“儿”缀。其中以永康最为复杂,有五个特殊变调。变调由本调变化而来。其规律是:
阴平44 调、阳平22 调变为324 调,例如:小猪、小瓶。阴上335 调变为53 调,例如:小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