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2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32

纪50年代初渐趋消失。但其中踩高跷、迎龙灯、跳蚤舞、舟山锣鼓等民间文艺活动,继续沿用于现今群众文
            化和节庆活动中。

                “桃花会”  原名“稻花会”,为桃花岛上以茅山庙为中心的传统民间迎神赛会活动,流传久远。相传
            明代时已有“稻花会”的习俗,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在七月间……桃花岛则赛稻花会,各庄往观者颇

            众”,取传统文化中的“秋报”之意,在舟山历史上影响颇大。举办之时,参与的不仅是桃花岛人,还有周边
            六横、虾峙、登步、蚂蚁岛等区域(俗称“五海山”)的居民。其辐射范围包括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省
            市。在桃花岛上,“稻花会”每年举办一次,每次历时三天。出会期间,各路客商接踵而至,岛上热闹非凡。

             1948年最后一次举办后,“稻花会”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稻花会”停办,茅山庙儿次移作他用。1994年,
             当地居民筹集资金40万元,在原址上重新建造茅山庙。1995年,作为民俗民间活动的“稻花会”以“桃花会”

            的名称重新在桃花岛登场。2002年举办“桃花会”时,出会队伍有1500多人,观众3万余人(其中岛外赶来
            的观众有1.2万余人)。2005年再次举办,渔农民穿着民族服装,沿途载歌载舞表演舞龙舞狮、秧歌腰鼓、高
            跷跳蚤舞,历时三天。行会队伍每到一处,各村各岙群众都自发准备丰盛宴席宴请。


                                                    海 乡 奇 风 异 俗


                在舟山渔乡海岛民风民俗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虽是从大陆传入,但在舟山经历千百年
            演绎,又增添了许多海岛风味。
                开洋    舟山市区域内有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历史上以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

            经济鱼类而闻名遐迩。舟山世代居民多以渔为业,是中国东部沿海重点祭海地。旧时舟山习俗,每季鱼汛,
            渔船头一天出海进行汛期生产,俗呼“开洋”。出海前渔民们都要到龙王庙,或是抬龙王偶像到沙滩、港湾

             内,举行海祭仪式(图7-17)。人们在供桌上摆上全猪、全羊或猪羊之首,及黄鱼鲞、水果、糕饼和酒等供
            品,向天地祈祷,祭奉龙王。由渔家老婆婆或妇女、姑娘一齐奉香颂佛经,许过心愿,祈求龙王保佑出海渔
            船平安、丰收。渔船每汛出海生产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礼后烧化疏牒,称为“行文书”;由

            老大捧一杯酒泼入海中,抛少许肉块入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这一天,船上忌讲不吉
            利话,不许吵架。渔民在出海进行汛期生产前,或在大海中,向神灵祈祷并许下心愿:若一个鱼汛生产期下

            来既平安又丰收,就要为神灵演一场戏。
                谢洋    是舟山群岛渔民结束一个鱼汛生产期返航回岸后的酬神活动。“谢”即辞别,“洋”即大海。当
            鱼汛结束时,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用祭海仪式祭奉龙王,表达对龙王庇

            佑的感谢,俗称“谢洋水酒”。这实为谢龙王,是浙江舟山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
            一种祭祀方式,是影响较大、一直沿袭着的舟山渔家传统民间习俗,也是中国五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海洋

            渔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渔民在一个鱼汛生产期下来既平安又丰收,就要演一场戏,称“谢洋戏”“还愿戏”,
            并穿插渔民自娱自乐及富于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如双人舞“跳蚤舞”“打连响”,群舞“马灯舞”,演唱“翁
            州走书”,或演出木偶戏、民间器乐曲“舟山锣鼓”,还有舞龙舞狮等。七月半迎关帝圣君庙会也是“谢洋”

            的一个重要内容。民国12年(1923)编修的《定海县志》之“方俗·演剧”上记载:“渔人报赛之戏多在海山
            演之,谓之谢洋,其时期多在季夏。”其间,来自外地的各路艺人云集舟山,耍枪弄棒、玩猴、玩蛇、算命卜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