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1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41

大襟布衫,太太小姐穿旗袍。到了20世纪50年代,男的时兴穿“中山装”,女的流行穿“列宁装”,这是工作
               同志最时髦的服饰。到了20世纪60年代,舟山服饰发生两极分化,工作同志和一般老百姓,男人都穿四只口

               袋的学生装,老人们穿对襟搭扣布衫。后来部队干部子弟穿着“军装热”。舟山小青年也有穿小裤管的卡其布
               黄色裤,脚着白跑鞋。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男人喜欢着全毛哔 叽中山装和全毛摩尔登呢制服;女人穿裙

               子多了,但大多是长裙过膝,乃至及地。20世纪80年代,人的心情大爽,穿衣着装五花八门。20世纪90年代,
               舟山人的衣着更加开放了,穿时新的夹克衫、休闲装、全毛衣、全皮衣、全皮裤、真皮大衣等。21世纪以来,
               冬季更多流行羽绒服。青年人服饰多追求时尚,渐与大城市乃至国际接轨,穿着十分自由,充分显示个性。

               其色彩各异,款式新奇,均为市场流行之品牌,舟山服饰呈现城乡一体化趋势。
                   喜庆宴席    随着居民生活提高,举办各种喜庆宴席的名目愈益增多,不仅有生日宴庆、寿庆、婚宴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流行孩子考取大学或中专后的“升学庆宴”。家长为对亲朋好友上门祝贺表示谢意,设

               家宴招待亲朋好友已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渔农村,儿女考取高校,大都要设宴喜庆。其规模,有的是“小
               范围”,有的则与办婚宴不相上下。席间,父母领着“金榜题名”的子女到各桌向亲朋好友敬酒。有的渔农村
               还行酒前或酒后鸣放炮仗,或去寺庙还愿,请小型演出队助兴演出。城镇居民子女考取高校而宴庆的也不少,

               但一般规模较小,属“小范围”宴请。但凡在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当晚,都要放炮仗以示庆贺。此习俗,
               近年逐渐减少。

                   祭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向祖宗或死者表孝心和悼念的祭祀活动比较普遍呈现“返祖现象”。主
               要表现在办丧事过程中基本上承袭原有的一套习俗,特别是渔农村地区尤为讲究。除在治丧期间做佛事者很
               普遍以外,还要从做“头七”开始,每隔七日祭奠一番,一直到做完“七七”为止。其次是做“百日”,死者

               满一百天后进行祭祀。再是“做周年”,每逢死者逝世周年,亲属在家摆祭桌,点香烛,供水果糕点、荤素
               菜肴,进行祭祀。共做3周年。还有亲属去寺庙祠堂做道场祭祀。祭祀时迎祖宗和化元宝前均要磕头祭拜。一
               般在3香后就焚烧锡箔元宝、冥票,给祖宗“送钱”。冥票大多为仿制,每张面值壹佰元;有的人家甚至还

               焚烧仿制的纸洋房、纸冰箱、纸电视机、纸汽车,以及面值大小不一的纸质外币。还有的是“做清明”羹饭、
               做“七月半”羹饭、摆“年夜羹饭”等。此类祭祀活动的仪式、排场都不亚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第二节  方  言





                                                          概  况


                   舟山方言属于浙北吴语太湖片明州小片,历史上主要受宁波话的影响,语音、语法和词汇与宁波话相当
               接近。舟山在明清时期曾两度清岛展复,回迁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宁波,进一步强化了舟山话与宁波话的渊源

               关系。清末民国初,上海至定海“海通”,舟山方言也受到沪上方言文化流传的一定影响,吸收了一些上海方
               言词汇。20世纪50年代,北方南下干部北方“官话”对舟山人讲普通话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