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8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38
年六月初一致祭,春秋两仲又合祭灌门、桃花、岑港龙神于祠内。”并记有钦颁祭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
生。允寰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
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儿筵,肃陈牲币。”从祭文内容可见当时龙王信仰已
成地方一俗。而且把灌门老龙、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突出起来,成为官方合祭龙神的代表。
在历代志书中记有龙王、龙宫的不仅灌门、桃花、岑港3处,实是处处有龙王、各岛各龙王。民国编《定
海县志》中,记有西乡谢龙王、岱山沙竭龙王、后沙洋棕缉龙王、大展郑家山蜥蝎龙王。舟山当时有各类龙
王祠、龙王宫24处,说明舟山民间龙王信仰之普遍。龙王信仰习俗的形成,一是因为舟山地处东海,上千岛
礁散布于2万多平方公里的东海大洋,岛民生产、生活都与大海打交道,尤其是占总人口四分之一的渔民,在
海洋生产生活中终年过着“前有强盗,后有风暴”、“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日子。所以,旧
社会广大渔民总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海龙王身上。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猪头供龙王,天旱求龙王,处
处充满着龙崇拜、龙信仰氛围。尤其是人们历来把大海看作龙宫宝地,“海为龙世界”。四海龙王中东海龙王
的“东海龙宫”就界定在舟山海域,孙悟空大闹龙宫、哪吒闹海、张羽煮海、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民间故
事都把东海龙王、东海龙宫描写得神乎其神,而且都把它们置于南海普陀观世音的“近邻”。在舟山民间,很
自然地就把观音信仰与龙王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舟山民间信仰的两大习俗。
鱼崇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鱼,是捕鱼人养家糊口和延续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捕鱼
人只有捕上鱼,才能以鱼易米,以鱼易帛,以鱼易柴,以鱼换取阖家生计之所需。因而他们崇拜鱼、热爱鱼。
在渔民心目中,海洋中无论哪一种鱼,都有它们自己的头领或鱼王。如带鱼,有“鳇带”,即带鱼之王,往
昔,不管何方渔民捞上它,都是敬若神明,不杀、不吃、不卖,大都放生回归大海,或是送至宫庙供奉龙王
或菩萨。每逢渔船开洋时祭拜海神与龙王,或逢年节祭祖供菩萨,总要供上一条象征吉祥的大黄鱼,以黄鱼
敬神祭祖,表达渔民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旧时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不仅餐桌上要有鱼,供祖宗要有鱼,而
且食橱里要有儿碗烧好的鱼,屋檐下、门窗上都挂有整尾洗净的风鱼,以示“年年有余(鱼)”。
船关菩萨 渔民除信仰海龙王、观世音菩萨和妈祖娘娘,还十分信奉船关菩萨。
旧时渔船后舱均设有“圣堂舱”,专供船关菩萨。船关菩萨有男有女,男多供三国故事中的关云长,女多
为妈祖或寇承女。嵊泗、岱山等地渔船上也有供奉羊祜菩萨的。据传,羊祜,字叔子,为西晋大臣,在世时
惠政于民。羊祜还精通医药,史书有“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合成与之……于是以为华元”之说。古代渔
民既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缺医少药,故将羊祜作为有求必应的医神崇拜。
冬至祭海神 冬汛捕带鱼,自古是嵊泗渔场一年中规模最大、渔获最丰的汛期。俗话说:“小雪小捕,
大雪大捕,冬至旺捕。”而且冬至为一年四季鱼汛转汛之时,故渔民向来重视冬至日,除在家里做“冬至羹
饭”祭祖祭神,还要在海滩、港湾举行祭海神仪式,以猪羊等三牲供之,燃放爆竹,举香烛跪拜,请僧侣诵
经,颇为肃穆庄重。
尊海龟为龙神 不杀海龟,是渔民自觉执行的民间“法规”。在渔民心目中,龟蛇同尊,蛇在海岛为
龙,龟则为长寿吉祥之物,认为杀龟有碍渔船和渔民海上作业与航行平安。故而海龟被捉上来后,一般会放
归大海,海龟将游出港湾时则会回头三拜。渔民认为海龟有灵性,不可捕杀。
渔民忌讳 在渔民们看来,老祖宗三令五申留下来的生存法则是不容诋毁的,生怕冲撞了船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