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7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37
代兴盛时期,山上有三大寺(普济、法雨、慧济), 88个庵堂、128个茅蓬,常住僧人600人左右。最兴盛时
有僧众三四千人。寺院庵堂,属于本山和尚世袭的“子孙庙”。旧时规定:非本山寺院出家的“十方僧”,不
能担任本山寺院庵堂的当家。全山各寺院、庵堂又分属前寺和后寺两个管辖区,分别俗称为“前山房头”和
“后山房头”。前寺方丈只能在前山房头各寺院庵堂子孙派僧人中推举产生,后寺方丈只能由后山房头子孙派
僧人担任,但前寺方丈在全山占有主导地位。现在全山“三统一”(即全山寺院人事统一调配,经济统一核
算,修建统一筹划)管理,此俗已废。
佛山禁忌 明清时期,普陀山作为佛门净地,禁止凡俗人等住山,路上所见都是出家僧人。难得见到
的少数俗家男子,也多是为寺庙做事的茶房(服务员)、菜头、饭头(伙房炊事人员)、作头(种蔬菜的农民)
和工匠(维修寺庙或雕塑佛像的泥水木匠、雕塑匠)。山上绝对禁止妇女居住,禁止饲养家禽,禁止荤腥上
山。码头有专人负责检查来山人员是否带有荤腥。每年年终,前寺客堂知客僧要带着管理人员到后山(今合
兴村,旧时为管护山林、种植蔬菜的农民住地)去检查是否住有女眷,是否养有家禽;若住有妇女即行驱赶
出山,若养有家禽则要没收。此类清规,民国以来渐渐松懈,但在寺院内至今仍严。
普陀山三大香期 普陀山观音道场“三大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是
传统的宗教节庆活动日期。据传,二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诞辰日,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为
观世音出家日。3个香会尤以二月十九日为最盛。每当香会期,舟山各地佛教信徒纷纷去普陀朝山进香。
每当二月、六月、九月的十八日夜,全山寺院庵堂僧众大做佛事,深夜方歇,叫“祝寿普佛”。香客则夜
坐大殿,通宵不眠,叫“宿山”。香客深更半夜手持清香,口念佛号,沿着石阶三步一拜登临佛顶山慧济寺礼
佛,以最早登上佛顶“烧头香”为诚心。每当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中午,僧众做完佛事,举行“素斋
会餐”,俗称“敬佛”,也叫“全体传供”,其礼仪甚隆重,类似民间“祭祖”。至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
夜,香会结束,香客渐散。
信佛不出家的“在家和尚” 随着普陀山“观音道场”日趋兴盛,进山礼佛者与日俱增。特别是三大
香会期,除了上普陀山烧香拜佛以外,舟山民间还有众多信徒在家吃斋、念佛、拜观音。吃斋供佛有吃长斋、
短斋两种。长斋即终年素食,力戒荤腥,有吃一年、三年、五年的,也有终生吃斋的。短斋即定时定日吃斋,
平时不戒荤腥。有的吃“观音斋”,即每月初一、月半戒荤腥;有的吃“间花斋”,或叫“一七十斋”,即每
月初一、十一、廿一、初七、十七、廿七、初十、二十、三十,加上月半,合计1个月吃十天素斋,其他时日
不戒荤腥。凡这类吃斋的一般都在自己家里设有小龛供佛像,定时烧香点烛拜观音,一日三次念佛号。舟山
民间还有相当多信佛不出家的“在家和尚”,通称“居士”。他们常年吃斋,口念佛号,诚心礼佛,但不削发,
不离家,有家眷,平时参加劳动,香期进寺礼佛,也应邀参加居民组织的佛事活动。
随缘乐助 民间善男信女,为祈祷观音保佑“修福”“消灾”“求子”“生财”,往往出巨资乐助寺院。
有的修寺庙、塑佛像,有的助法器神具,有的修桥铺路造凉亭,也有的贫寒信徒在佛前“随缘乐助”箱里甩
儿个铜板以表心愿。这种随缘乐助,按佛门的说法是“广种福田”“广结善缘”。
龙王信仰 舟山人除观音信仰以外,就数对龙的信仰最广泛。崇拜龙、信奉龙王的风俗遍及大小岛屿。
舟山古志书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官方公祭龙王庙活动。宋乾道五年(1169)皇帝下诏在舟山公祭东海龙
王。嗣后,地方官定于每年六月初一为公祭龙王日。清光绪《定海厅志》记:“龙王祠,在城南天后宫东,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