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6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36
发等9件的一整套家具),这是结婚的标准配置。20世纪80年代末的结婚“四大件”,变成了冰箱、彩电、洗
衣机和音响。到20世纪90年代后,结婚照多用彩照。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婚礼更
加丰富多彩。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
的元素。家电是名牌的彩电、空调、洗衣机、冰箱及进口的组合音响。20世纪90年代末,结婚还流行“三金
一木”。“三金”是项链、戒指、手镯3件金首饰,“一木”就是当时很流行的“小木兰”摩托车。
进入21世纪,年轻人心中的“三大件”是房子、车子、票子。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化婚礼和多元化婚礼,
如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由此而产生了可为结婚新人提供婚纱摄影、婚庆典礼、婚
宴喜酒、结婚钻戒、婚纱礼服等的行业。
20世纪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们已成为结婚主力军之一,所以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要举办一
场风风光光的婚礼。他们加入买房、装修大潮,为了营造“浪漫满屋”气氛,卧室兼具客厅、书房的功能,
电视机、音箱、DVD播放机、游戏机等设备应有尽有,因而大部分人都只能“啃老”。
定“包戏班”习俗 旧时,舟山演戏多由“包班”向外地包赁戏班,然后转赁给需演的户主,俗称
“包班”定戏。由于本地无戏班,这类“包班”生意很好,有“一看鸭,二包班,……七教书,八讨饭”之说,
把“包班”列为8种无本生意的第二位,比教书先生还强儿分。
定做“包班”戏的,有商店谢神、庙会祀神、民间还愿等。商店谢神多在街心搭戏台演出,俗称“街
戏”,时间在三四月间,也有在七月半与放焰口配合演出。各庙会演戏多择庙神生日(或忌日)举行,叫“庙
戏”;渔民丰收谢神或遇灾还愿演戏,多在秋季渔闲时节开演,也叫“谢洋戏”;民间因祈祷消灾免祸而酬神叫
“还愿戏”,多借境内庙堂戏台演出。少数大户人家为祝寿、结婚等喜事,将戏班请进院内演唱,叫“唱堂会”。
由“包班”承办租赁戏班,有昆剧、徽班、绍兴高腔、宁波滩簧等。20世纪30年代后有女子越剧,初称
“小娘班”“的笃班”。40年代中期开始有本地人组织戏班演出,但除“木偶戏”班以外,组台演出的戏班多从
内陆请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组建国营剧团或民间(业余)剧团,“包班”之俗随之泯灭。
海 岛 信 仰 习 俗
观音信仰 在舟山人的信仰习俗中,首数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最广泛、最普遍。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的德行,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难百姓无疑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向往。舟山是“观音道场”普
陀山所在地,民间信仰尤深。特别是长年累月生活在汪洋大海、系命于风涛浪尖的广大渔民,更是其基本信
众。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早在东晋年间舟山就建有“观音庵”(今定海北门外普慈寺遗址)。之后,
各岛屿造庙塑观音的越来越多,到清末民初时舟山渔村已是“岛岛建寺庙,村村有僧尼,处处念弥陀,户户
拜观音”。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当时在舟山各地已建有寺庙庵堂558处(不包括乡间小宫小庙和道观、
茅蓬);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职业佛教徒有2649人,加上依附于佛教的“念伴”(道士)749人,当时占舟山
总人口的0.75%;在只有40平方千米的桃花岛上,当年就有11处寺庵。
普陀山是中国著名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历来清规戒律森严,僧侣道风正派,独成传统佛门梵风,而且作
为一种信仰习俗也广泛流传于舟山民间。
子孙派与子孙庙 普陀山本山出家的僧人,俗称“子孙派”。外地来山挂单的和尚,称“十方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