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0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40
年有鱼(余)”等语。各地渔民还喜欢在渔船桅上升挂佛旗。每逢鱼汛“开洋”前或“谢洋”后,船主到普陀
山或本地寺庙请得三角形杏黄色佛旗,旗上绣有“佛”字,表达渔民祈求佛祖保佑的心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渔船上插船旗习俗仍然承袭不绝。只是船旗形式、大小、旗文随时代变化而
不断变化。在一些大型大对船、大捕船和机帆船上,有一面三角形小船旗,不是插在船尾舷撑上,而是高高
挂在船中舱主桅顶上,俗称“定风旗”,也称“鳌鱼旗”。旗杆在桅顶上是活动装置,可随风向变化而转向,
既为船饰,又能帮助渔民测定风向与风力。
日常 生 活 习 俗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舟山民间日常生活习俗发生较大变化。居住、饮食、服饰、喜庆、祭祀等方面,
在基本承袭往昔传统习俗的同时,出现返祖和追求时尚两种趋向。
居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舟山市城镇和农村群众住房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住房制度改革后,城镇居
民住房大多已由租房变成产权房。随着房地产业发展,购置商品房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城镇居民依靠政策,
凭借自己经济实力购置各种不同形式、规格的现房或期房。白泉、马岙、六横、桃花、衢山等集镇开辟“农
民街”,在统一规划下让渔农民把房子造到集镇上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都到集镇上购置新房,并把户
口“买”到镇上。许多渔农民孩子为到城里读书,都到城区购置新房或二手房,农村来城镇购房者中以百作
工匠、个体户和机关干部居多。也有为子女进城读书,但暂时无力购置的,到邻近学校的街道里弄租房。
20世纪80年代后渔农村中曾出现拆旧房建新房热潮;90年代后期海岛渔农村草房已经绝迹,低矮简陋的平
房已寥寥无儿,大部分改建成窗明儿亮的楼房。渔农民住宅原讲究“明灶暗房”的习俗也被根本改变。
饮食 舟山人以番薯干汤为主食的时代已经过去。城镇居民中,早餐用牛奶、点心已很普遍。中、晚
餐一般为米饭。不少居民家庭保持每日三餐(一粥两饭)饮食习惯。膳食讲究营养价值,菜肴重视荤素搭配
比例合理,且烹调时注意色、香、味。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较多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膳食偏重于保健养身,
一般以素食为主,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胆固醇及糖分含量较低的蔬菜和食品。有的还自制药膳,调补身子。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三代同堂之家,通常晚餐菜肴比较丰盛;一些“三口之家”的上班族家庭,则往往在机
关、企业食堂或经济实惠的饭店用餐。每逢春节、国庆、“五一”等长假,城镇居民家庭到饭店、宾馆吃年夜
饭、办喜庆宴席的越来越多。
渔农村饮食习惯随着经济条件好转,渔农民膳食质量逐步提高,保持每日三餐(一粥两饭)饮食习惯,
家庭菜肴结构中荤菜含量逐渐增多,海岛渔家较多家庭达到“有鱼有肉”的水平。尤其是各县、区靠近城郊
地区,渔农民与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大体接近。
服饰 在舟山,昔日渔村男子多喜欢穿用栲胶栲过或栲皮染过的“十字裆”帆布龙裤(笼裤)和大襟
布衫加背心。“龙裤”又称“笼裤”,因其一般较短,便于在船上劳作,但裤脚管特肥大,把裤脚扎紧,风一
吹,裤子就像灯笼那样鼓起来,好像提着两盏大灯笼。在舟山民间,流传着“青滨庙子湖,菩萨穿龙裤;黄
兴东福山,菩萨穿背单”的故事。渔农村除一些老年人外,穿土布衣服者已不多见。渔民穿笼裤,除文艺演
出时作服饰用和作为工艺品外,此习俗已消失。
旧时舟山人,男的穿带豆纽密密排排的直襟衫,先生们穿长衫着西装,老头儿还有穿叠拢裤的,女的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