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2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42
海禁开启后,有不少移民来自台州、温州和闽北等地;又由于岛屿间语言交流较平原有更多不便,全市4
个区县的方言也有不少差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福建渔民在舟山从事渔业生产和经营,在沈家门周围
曾形成一些说闽南话的福建居民聚落,其他海岛也有小部分福建渔民定居;但闽语并未对舟山话体系产生影
响。总的来说,相对于浙江其他地区,舟山话内部比较一致,差异不是太大。本节所记舟山方言以定海老城
区为基准。
2005年,舟山市总人口103.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6.73万人,时外来流动人口相对较少。舟山人口在宋
初约4万人,元初达12万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海禁,将舟山岛3万余居民迁往全省各县。洪武二十四
年(1391)的官方统计人口是8805人。明中叶后,部分岛民的后裔和邻县居民不顾禁令到各岛生产定居,到
明成化八年(1472)的官方统计人口数为11800人。明末,流亡的明朝官员在舟山建立行宫,退避舟山的官
员、军人和当地居民增至3万多人。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占领舟山,被杀军民近2万。顺治八年的官方统
计人口为9700户,约4万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 ,清政府再度实行海禁,将岛内居民全部迁入大陆。康熙
二十二年(1683)海禁取消,宁波、台州和温州的居民开始大量迁居舟山。从顺治八年的4万人增加到清光绪
二十六年(1900)的34万人,除去其间52年的海禁,250年间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居民移入,这是目前舟山方言
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早书面记录舟山方言的是民国12年(1923)的《定海县志》。清岛之前的舟山话面貌以及与宁波话的区
别已很难考证,但是从人口的变迁来看,清岛后的大量移民对舟山方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宁波话(宁波市区)与舟山话(定海城区)的主要区别是:
宁波话有7个声调,舟山话有8个声调。宁波话阳上、阳去不分,调值都是213;舟山话阴上为334,阳上
为223,阳去为113。其余各调的调值两地基本相同。一些文献认为新派宁波话只有6个声调,阳平、阳上、阳
去不分。
山摄合口一等桓韵见系字“官观宽款换碗”等,舟山话只有定海城区等少数地方(老派居多)与宁波话
一样读[u]韵或鼻化的[〓],其他地方都读[uø]韵。
臻开三真韵的“真身”等个别字,舟山话读舌尖音[tso〓][so〓],宁波话读舌面音[t〓i〓][〓i〓]。
老派宁波话臻合三谆韵的照系“肫准春”等字读[〓ø〓]韵,舟山话读[oŋ]韵。
山合三仙韵“专川船”等,舟山话和镇海、象山等地都读舌尖音[ø]韵,宁波话读舌面音[iY]韵。
人称代词“你”,舟山话读[noŋ223],宁波话读[nou223]。否定词“没有”,舟山话读[m22m〓〓4],宁波话读
]
2
2
m [2mie〓
邪母字在舟山大部分地区已经弱化为半元音[j],但宁波话仍然较多地保留了浊擦音[〓]。如“前自谢寿受
袖象墙寻甚静食”等。
舟山方言属于浙北吴语明州小片,但由于受移民的影响以及舟山渔场与浙南沿海渔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密
切交流与联系,舟山话,特别是普陀、岱山、嵊泗渔区的语言特征与浙南诸方言有不少共同之处,也构成了
舟山话的内部差异。
本节主要反映五十岁左右舟山居民的语言现实,语言特征兼于老派和新派之间。语音系统以舟山定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