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8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48
古鱼虞、脂支韵的精知照系,前者变为[〓]韵,后者变为[〓]韵。前者在普通话里都念[u],如“书舒朱取”
等字。知照两系的[〓]韵在普通话念[〓]韵,如“纸知示”等字。
山合一恒缓换韵字舟山话读[ø][uø]韵,与浙北很多地方一样,与普通话[an][uan]两韵对应,如“般团官
完”等字,但与普通话不同,只有见晓影系字为合口韵,端精系字在舟山话中也念开口单韵[ø ],如“团短断
乱算酸”等字。
舟山话古入声全部转化为喉塞尾[〓]。
流开一侯韵念[〓i],与咸开一覃韵合并,“侯”与“寒”同韵。但这是定海城区和沈家门方言的主要特征。
舟山其他乡镇很少有这种现象,“侯偷头豆斗透走嗽勾口狗偶扣后”等字都念[ø y]韵。这也是定海话与宁波话
的主要区别特征之一。
古鼻韵母在舟山话分化。
一部分继续保持鼻韵,与普通话的[in][i〓][oŋ][en][e〓][u〓〓]等韵母相对应,对应关系相对清晰。一部分变
为鼻化韵。
舟山话有两套鼻化韵。
[ã]来自梗开二庚耕韵,如“冷生(~日)朋行浜”等字。[iã]来自宕开三阳韵,如“将长相杨样”等字。
[ã]来自梗合二庚韵,如“横梗”等字。[]来自宕摄与江摄,如“帮狼常桑床光亡江”等字。[õ]来自宕合
u
u
õ
一唐韵,如“黄江荒”等字。
咸山两摄字在舟山话中曾经有一个鼻化韵过程,但鼻化韵[〓][〓][〓][〓][u〓][〓〓]又逐步失去鼻化成为开尾的单
韵母[i][y][ø][ε]和复韵母[〓],[〓]又与流开一侯韵合并。目前这些字的鼻化韵在定海区老年人中才会有部分遗
i
i
存,而且也不是完整的体系。1923年版的《定海县志· 方言志》把咸山两摄归于鼻化韵,与鼻韵母一类,所
立韵部没有[ε][ø],只有[〓][〓]。另有[〓]部(蟹摄止摄流摄),[i]部(蟹摄止摄)[y]部(遇摄),可以推见在
i
80年前,咸山两摄的鼻化韵应该还是很清楚的语言现象。鼻化韵的消失,也是舟山方言单韵母丰富的主要原
因之一。
鼻化韵的消失,并与其他韵母归并也使舟山方言的韵母数量减少,并造成了更多的单韵母,如现代舟山
方言的[i]韵来源五个部分:咸摄[〓〓]韵,如“男贪探庵暗”等;山摄[〓〓]韵,如“罕寒汉汗按案”等;蟹摄
ə
[əi]韵,如“杯灰罪卫锐”等;止摄[〓]韵,如“嘴睡危谁水威”等;流摄[〓]韵,如“母漏走狗吼后”等。[i]
i
i
韵来源四个部分:咸摄和山摄的[〓]韵,如“粘敛严占添掂艰间鞭编绵言宪天见”等;蟹摄和止摄[i]韵,如
“计非记废肺吠奇离飞肥”等。[y]韵由山摄[〓]、遇摄[y]合并而成,如“软圈圆元园县车巨语许雨与句居瞿
炬”等。
区内部分字的读音被认为是儿化的遗存在。如“猫”有[m〓][mε]两读,“牌”有[ba](门牌)[bε](纸牌)
两读,“伯”有[p〓〓](阿伯)[pã](老头伯)两读,“鸭”有[〓〓](鸭子)[ε](单用)两读,“果”有[k〓](水
u
果、果桶)和[kuø](小果、饭果、柴果)两读。再如(括号内为变音):拐脚(将),淘米脚(将)泔,麻
雀(将),绢帕(襻),看发(番),花里菜(串),看牛娃(弯),步梯(态),奶奶[ne],茄[d〓ie],尾
巴(半),老太婆(盘),螺(乱),拉草耙(盘),铁板沙(算),鹅[ŋø],绿豆芽[ŋø],奶花(欢),老鸦
[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