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49
声调
一般特点
总体来说,舟山方言的声调四声以清浊分阴阳,是比较明确的。平上去阳调许多字因为没有独立使用的
语言环境,或只出现在书面语上,特别是发音人受连读变调等影响,容易让人感到声调的混合和模糊现象,
但不能由此否认平上去阴阳三分的事实。这类情况在阴声韵中也有存在,如阴上的“虎”“朵”“井”等,基
本上不单用。所以,单字调往往受到连读变调的影响。不过,单字原调也往往体现在变调中,发音人在单字
中含糊不清的发音,却会在连读变调中有非常清晰的规律。
舟山方言的阴上与阳上就调型来说,是一个声调,本书记作223和334,就单字调的音位系统来说,实际
语言环境不能区分阴上和阳上。但阴上和阳上在两字组连读变调中是两个系统,区别非常清楚。所以,考虑
到声调的历史演变,以及上声阴阳清浊实际发音调值的不同,仍然将阴上和阳上作为两个不同的声调记音。
次 浊声母[m][n][l]声调有跨类现象,即次浊可以同时出现在清浊两个声调中。如阴平:扭[〓iu53](手指
掐)捞[1〓3](手拿),阴去:眯濯[mi44]i[ni44],奶奶(吃~~)[ne44ne44],等等。
5
连读变调
舟山话的连读变调具有浙北吴语的基本特征,以两字组变调为例。
舟山话两字组连读变调可以分为基本式、变化式、动宾式三个类型。基本式是主要形式,变化式是由于
相近调类的影响产生的同化和异化现象,有的是后字的单字调归类已经产生变化,大部分所谓的变式变调都
可以在相近的调类中找到对应关系。而动宾式是一个独立的变调形式,凡是前字为动词,词组为动宾式,均
符合这一变调规律。基本式两字组的变调规律如下:
前字为阴平,后字为阴平和阳平,变调分别为44/53、 33/342,如新鲜、清明;后字为阴上、阳上、阴去、
阳去的,变调为44/445,如烧酒、沙眼、妖怪、松树;后字为入声的,前字为44,后字不变,如心得、精肉。
前字为阳平,后字为阴平、阳平,变调分别为33/53、 33/342,如棉花、黄鱼;后字为阴上、阳上、阴去、
阳去,变调为33/334,如门口、朋友、邮票、毛病;后字为入声的,前字为33,后字不变。
阴平和阳平为前字的两字组变调基本格式相近。
前字为阴上的,后字不论何调,变调均为53/31;后字是入声的,入声稍带有喉塞,但总体调形相似,如
火车、草鞋、草纸、水稻、手套、土地、表格、宝石;后字为入声的,前字也为53,后字不变,但略带降调。
前字为阳上的,后字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的,变调为33/31,如老师、领头、老酒、
妇女、罪过。
前字为阴去的,后字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的,变调均为44/31,如唱片、数量、报
纸、错误、昼过、性命;后字为入声的,前字为44,后字入声不变,但略有轻化。
前字为阳去的,后字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的,变调均为11/44,如地方、用场、面孔、
糯米、夜到、豆腐;后字是入声的,前字为11,后字入声不变,但略有轻化,如认识、树叶。
前字为阴入的,变调均为4/31,如北风、甲鱼、屋顶、激动、客气、作用;后字为入声的,前后字声调不
变,后字入声轻化,如急病、铁塔。
前字为阳入的,后字为阴平、阳平、阴去、阳去的,变调均为22/44,如白相、杂粮、力气、绿豆;后字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