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50

故称非想非非想。 也就是《首楞严经》卷九所说:“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

           尽中,发宣尽性。 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是名非想非非想处。” 智者
                                                                              ①
      朱    指出:修习随时,应当“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
      封
      鳌    义”。 所以他将“观弃舍”改为“破非想惑”,认为“不著非想,能得涅槃”。 从
      天
      台
      集    而将修随息的要求,推向了一个比较高深的境界。
      ·
      第
      三         三、止门
      册
                所谓修止,是指远离邪念,使心集中在一个对象上面。 如何修止? 《六妙

           门》中未作解释。 但智者在《童蒙止观》和《摩诃止观》中都作过详细的介绍。
           这里且举《童蒙止观》中的说法。 智者说:“修止自有三种:一者,系缘守境止。
           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 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 二

           者,制心止。 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 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
           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 三者,体真止。 所谓随

           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 若心不取,则妄念止
           息,故名为止。 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

           门。”  ②
                显然,智者在上述三种“止” 中,第一、第二两种是根据旧经论中的说法。

           如《大安般守意经》中说:“止有四:一为数止,二为相随止,三为鼻头止,四为
           息心止。 止者,谓五乐六入当制之也。” 这里说的四种止,实际上可归结为两
                                                ③
           种,即系缘守境止和制心止。 该经还认为,系缘鼻端时应当做到:“入息至尽鼻
           头止,谓恶不复入至鼻头止;出鼻至尽着鼻头,谓意不复离身行向恶故著鼻
           头。”息心止应当做到:“但念着鼻头,谓意不复离身行向恶故著鼻头。”息心止

           应当做到:“但念着鼻头,五阴因缘不复念,罪恶意灭亦不喘息,是为止也。”                                     ④
           智者认为这些做法,“皆是事相”,可以做。 但不是修止的最终的目的。 例如

           他还指出:“止心丹心,则气息调和”;“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 。 智者认
                                                                          ⑤
           为,修止是学佛的初级阶段,应当特别重视“体真止”的作用,它是从理性上去



               ①  《大正藏》第 19 册,第 146 页。
               ②  《童蒙止观》之《正修行第六》。
               ③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大正藏》第 15 册,第 166 页。
               ④  同上。
               ⑤  见《摩诃止观》卷 8。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