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54

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 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一空一

                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
      朱         也。 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即《中论》 所说不可思
      封
      鳌         议一心三观。 历一切法亦如是。              ①
      天
      台
      集         以上只是坐禅时的观想。 但学道者也生活在尘俗之中,不可能不涉事缘,
      ·
      第    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则修心有间断,烦恼触处而起,不能与佛法相应。
      三
      册
           因此,智者又提出了“历缘对境修止观” 的做法。 所谓历缘修止观,即在行、
           住、坐、卧、作、语六种事中处处修习止观;所谓对境修止观,即在眼对色、耳对
           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六种境中时时修习止观。 这样,修学者才

           能真正做到“视一心,出入禅定”,成为“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的大智大觉
           的解脱者。 智者还认为,光是观照到肉体四大的虚诳不实,以及“心识无常,刹

           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还不够,还应当“证观”。 即是达到:
           “心眼开明,彻见(身内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 这时,才能

           “得四念处”,真正做到“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彻底破
           除“四颠倒”,即:“无常常倒(把无常世事看作常),苦为乐倒(把苦的人生误为
           快乐),无我我倒(把无我看作有我),不净净倒(把肉体的不净看作清净)。”能

           够证观,心住在观的境上,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样,就达到了“证观”。

           不过,这时仍属于“觉念流动”,不属于真实的“道”。 因此,还应舍观修还。

                五、还门

                《大安般守意经》对“还”的解释是:“还者,为意不复起恶。 恶者,是为不
           还也。” 也就是说,进入还门,断灭“痛痒”,思想上断灭恶的念头,于是不再受
                  ②
           五阴之苦。 《经》中说:

                    出息入息受五阴相者,谓意邪念疾转正以生觉断,为受五阴相。
                言受者,谓受不受相也。 以受五阴相,知起何所,灭何所。 灭者为受

                十二因缘人,从十二因缘生,亦从十二因缘死。 不念者,为不念五阴
                也。 知起何所,灭何所,谓善恶因缘起便复灭,亦谓身亦谓气生灭,念





               ①  《摩诃止观》卷 5。
               ②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大正藏》第 15 册,第 167 页。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