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53
息亦观,观者,谓观五阴,是为俱观;亦应意意相观,为两因缘,在内断
恶念道也。 ①
《经》中还指出:“从数息至净,外意断恶因缘,是为二意”(同上)。 为什么
呢? 因为博地凡夫,都有好恶之心。 亦即所谓“痛痒,外恶物为外痛;内可意为
内痒,内不可意为内痛。 在内为内法,在外因缘为外法。 亦谓目为内,色为外;
耳为内,声为外;鼻为内,香为外;口为内,味为外;心为内,念为外。 见好细滑
意欲得是为痒,见粗恶意不用是为痛,俱随罪也” 。 因此,见内外痛痒,都应
②
当修观。 至于具体如何修观,《大安般守意经》中并未细说。 智者在《童蒙止
观》中,有较明确的说法:
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 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瞋
恚,界分别观对治著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 二者,正
观。 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 先了所观之
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 前后之文,多谈此理,请自详之。
如《经》偈中说: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
念。 ③
在上述二种观法中,智者最强调的是正观,其最高境界是观不思议境。 他
在《摩诃止观》中说:
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
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
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众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一众生,非
一非一切;一国土一切国土,一切国土一国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
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
竟,非一非一切。 遍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 若使性、无明合,有一
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
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 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云云。
第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 若一切法 六
辑
天
①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大正藏》第 15 册,第 167 页。 台
② 同上。 修
持
③ 《童蒙止观》之《正进行第六》。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