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122
第二章 天台山与东亚文化交流·87·
描述,使齐周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清乾隆六年(1741)初夏,高丽全罗道有艘商船来华贸易,海上遇风
暴袭击漂泊辗转至台州。船上共有 20 多位高丽国商人,台州官府把他们
安置在临海天宁寺内(即今龙兴寺)。20 多位高丽商人来到台州,不啻
一个大型“代表团”。齐周华闻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临海天宁寺,
想看看高丽人的风俗习惯是否与《广舆记》说法相同。高丽商人肤色黝黑,
头戴草笠形乌毡大帽,穿着宽袖的衣服,吃饭不用筷子而用长约七八寸的
铜瓢,席地而坐,年老者居上,壮者次之,年轻者站在旁边侍候。待老者
和壮年人吃毕,年轻者才开始吃饭。
有一天,老者命少者去买酒。酒买回后,老者发现酒的斤两不符,众
人怀疑是少者所偷吃。开始,少者不肯承认,后在大家批评之下才认错,
因此受到杖责。在场的天宁寺僧认为偷吃点酒是件小事,不必如此认真。
高丽一商人解释道,偷吃点酒虽是小事,但偷吃长辈的酒就表示对老者不
尊重,并且强词夺理,文过饰非,应遭杖责。
时值初夏,天气炎热,高丽商人因遇海难,还穿着春天的服装。台州
官府特地选取葛布为他们赶制了夏衣,送给他们。高丽商人只受而不穿。
这时,送夏衣的官员感到不大高兴。高丽商人马上解释说,我们不是不穿,
而是要面谢贵国长官以后再穿。过了三天,临海县令巡礼天宁寺,高丽商
人各捧所赐衣服,排班列队叩谢后才穿上夏衣。原来,这是高丽的风俗。
朝鲜商人中亦不乏文士,其中有位姓宋的书生,是个秀才。一天,他
见僧桌上放着一本齐周华的文集《需郊录》,随手拿起翻阅良久,爱不释
手。天宁寺高僧海印禅师见他如此喜欢,就将此书奉送。宋秀才如获至宝,
“喜不自胜”。翌日,宋秀才闭门不出,在卧室内“展卷运笔”,作了篇
小序:“予以暮春,偶然飘海至台(州),寄寓天宁古寺,得与台之高僧
名士会,且并得《需郊录》一卷。潜心展玩,茅塞顿开,恍然如有所得,
此真偶然之万幸也。因题曰《偶得集》,以志异云。”
这里齐周华手拿《广舆记》,询问宋秀才关于高丽的风俗。当宋秀才
看到“男女共聚,相悦即婚”的记载时,立即用手作涂抹状。齐周华问:
“贵国风俗是否这样?”宋秀才回答:“不是这样,我们的婚姻大事也须
正文.indd 87 2017/10/31 1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