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57
·22·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清寺,当台州“大兵(袁晁起义)大饥” a 之际,学徒云集,视为依怙。
建中三年(782),寂于佛陇道场,终年七十二。塔于智者茔兆西南隅。
湛然在佛学上首创“无情有性”说,主要体现在《金刚 》一书中。“金
刚 ”为印度眼医之工具,借喻讽刺“无明所惑”的华严宗。起因是华严
宗四祖澄观于大历十年(775)曾从湛然受学,后转华严,所撰《华严大疏钞》
认为:“《涅槃经》云:‘佛性除于瓦石。’《大智度论》云:‘在非情
数中名为法性,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法。’明知非情非有觉性。”并引天台
宗“性具善恶”说,宣扬佛不断性恶,一阐提(指断绝善根之人)不断性
善,以此论证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的观点。但天台宗“性具善恶”是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净染善恶、有情无情统摄其中。显然,澄观割
裂了有情与无情二者的关系,背离了“性具善恶”的本意,从而遭到湛然
的批判。
湛然认为:从本质看,佛性(亦称真如、法性、实相、实际、性空等,
指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或本体)是世上万物的本体;从现象看,世上
万物均是佛性的具体表现;如果说无情无佛性,那等于是说世上万物都无
佛性。故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
我佛民生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 b 这是受《大乘起信论》“真如随缘
不变”学说影响的结果。湛然批评持“无情无佛性”者,是拘泥经文章句,
“迷名而不知义”。
“无情有性”与智者“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一脉相承,显示了中国
佛教富有创造性的鲜明特色。任继愈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认为,
此说扩大了成佛的范围;方立天先生的《佛教哲学》认为,这是佛性论的
重大发展。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有《金刚 论注》,发挥了湛然的
“无情有性”学说,对日本佛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湛然寂后,十祖道邃(俗姓王,长安人)及行满(天台山佛陇真觉寺
座主)又弘教于天台山。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最澄浮海至天台
a 大历四年,台州大旱,见《台州府志·大事纪略》。
b (唐)释湛然:《金刚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 782 页。
正文.indd 22 2017/10/31 15: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