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54
第一章 天台宗的形成与发展·19·
子陈渊、永阳王陈伯智以菩萨戒;仆射徐陵,仪同吴明彻、沈君理,侍中
王固、孔焕,国子祭酒徐克孝,五兵尚书毛喜等均执弟子礼。隋灭陈后,
又紧附新朝,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杨广尊其为智者,智者尊其为总持。
《国清百录》中辑有智者与陈隋王朝信函往复达五十余件,足以证明与王
权关系之深,故唐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称其“陈隋二代,三朝国
师”。由于陈隋王朝的支持,奠定了天台宗的物质基础。
陈太建九年(577),宣帝敕“割始丰县(即天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国清百录·宣帝施物第六》)一县赋税,成
为智者创业之本。
隋开皇十七年(597),智者临终之际,遗书晋王,乞求寺田:“(天
台)山下一处,非常之好,又更仰为立一伽蓝。始翦木位基,命弟子营立,
不见寺成,冥目为恨。天台未有公额,愿乞一名。移荆州玉泉寺(亦杨广
为智者所建)贯十僧住天台寺。乞废寺田为天台基业。”(《国清百录·遗
书与晋王第六十五》)杨广一应智者所求。翌年,命司马王弘入山督造寺
院,并施废寺水田、肥田良地于天台僧众。(《国清百录·王答遗旨文第
六十六》)仁寿元年(601),寺宇建成。(《国清百录·天台众谢造寺
成启第七十三》)此即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日本、朝鲜天台宗
的发祥地——天台山国清寺。
国清寺的创建与智者著述的结集,是天台宗形成的标志,其功尤为五
祖灌顶为最。
灌顶(561-632),字法云,俗姓吴,原籍常州宜兴(江苏宜兴),
祖世因避乱徙居临海章安(今属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故又称“章安尊者”。
自幼失怙,七岁从章安摄静寺慧拯出家。年二十受具戒。陈至德元年(583)
投天台修禅寺师事智者,“研绎观门,频蒙印可”。(《续高僧传·灌顶
传》)自此随侍左右,记师所说,“三宫庐阜,九向衡峰”,未尝分离。
开皇十五年(595)秋,随师归天台。智者寂后,灌顶将其遗书及《净名
经文疏》带至扬州,献于杨广。旋奉杨广命,随司马王弘入山设千僧会,
建国清寺。仁寿元年(601),寺宇初成,初名天台寺(大业元年改为国清),
灌顶为首任住持。是年适值杨广入嗣,灌顶以僧使身份出山参贺。翌年,
正文.indd 19 2017/10/31 15: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