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53

·18·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a
                       宗哲学思想体系。在禅观修习上,比定慧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
                       正式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习原则;在判教上,取“南三(三
                       时教、四时教、五时教)北七(五时教、半满二教、四宗、五宗、六宗、

                       二种大乘教、一音教)”之长,创立了“五时(华严、鹿苑、方等、般若、
                       法华涅槃)八教(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前四者为化仪
                       四教,后四者为化法四教)”的判教体系,把《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

                       后说法;在融会儒道二教上,将儒之“五经(《诗》《书》《易》《礼》
                       《春秋》)”“五常(仁、义、礼、智、信)”,道之“五行(金、木、
                       水、火、土)”,比为佛教之“五戒”(《摩诃止观》卷六),并把“神
                       仙”西周王子晋、“武圣”关羽作为佛之护法伽蓝(《佛祖统纪》卷六及
                       《天台山方外志·神明考》);在教义上,依据《法华经》确定观的对象

                       为诸法实相,并吸取僧肇《不真空论》中“立处即真”的思想,把慧文、
                       慧思的“一心三观”发展为“三谛圆融”之说,并以“一念三千”加以发
                       挥,成为天台宗哲学思想的核心。

                           3. 陈隋王朝鼎力相助,奠定天台宗的物质基础;灌顶承前启后,结集
                       建寺,标志着天台宗的形成。
                           王权是制约佛教发展的主要因素。佛教传入之初,僧人亦想保持印度
                       本土“超然世外,不敬王者”的特殊地位。东晋高僧慧远曾作《沙门不敬
                       王者论》,与世俗政权抗衡。但在中国“天地君亲师”的伦理文化构成中,

                       佛教不可能超越王权之上,故慧远之师道安认为:“不事国主,则法事难
                       主。”
                           智者处“二武灭佛”之后,更明“佛法再兴”“仰酬外护(《国清百

                       录·遗书与晋王第六十五》)”之理。因而,他常为国祈福,“为至尊对御,
                       愿宝历遐长,天祚永久”。(《国清百录·敬礼法第二》)临终之际,还
                       遗书杨广,表示身后“如有神力,誓当影护王之土境”。(《国清百录·遗
                       书与晋王第六十五》)并以讲经授戒、广结百僚周旋于陈隋王朝之间。南
                       陈时,为宣帝、后主讲《法华》《仁王》《般若》诸经于瓦官寺;授皇太




                           a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童蒙止观》)。











          正文.indd   18                                                                      2017/10/31   15:00:58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