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天台山佛教史》
P. 105
手拈之,乃至七度,并得诵经万善生净土阄。由此一意,专修净业。”延寿曾
居天台山天柱峰、慈云寺、般若寺(护国寺前身)等处修持,着《万善同归
集》等,大力弘扬净土,被尊为“阿弥陀佛化身”。
唐宣宗大中年间,佛教重新受到朝廷的重视。其时禅宗各标宗旨,分成
为沩仰宗、临济宗、法眼宗、云门宗和曹洞宗等门派。各宗内部又分成很多
很小的门派。禅宗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与其“教外别传”、“不立文
字”的宗旨密切相关。每个僧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内在感悟确立宗旨,由于个人
感悟不一,势必造成众说纷纭的局面。 正如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所说:
“或本智而非权慧,或迷正宗而执化门,或滞理溺无为之坑,或执事投虚幻
之网,或绝边泯迹违双照之门,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或定慧偏习而燋烂
道芽。……”弊端十分之多。延寿认为,要纠正这些弊端,只能是向一个客
观的标准靠拢。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标准就是净土宗的称名念佛、往生净
土。
作为净土宗的祖师,最能表达延寿净土思想的当推世人熟知的“四料简
偈”。文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眼彰,瞥尔随他去;无禅
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
依怙”。从这四句偈语中,可以看出延寿大师的修行态度,偈中指明,世人修
禅固可,但须以净土为依归,其中第三句,就是标明禅净双修的好处,而以
延寿个人的立场来说,禅净双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门,他认为弘宗演教是僧
伽的本职,所以出家僧人宜应禅净双修,如此才能现世为人师,广弘教法以
利他;来世作佛祖,圆满圣果以自利,如此,则自他二利圆成,而一般的学
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则应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有
保障的。
延寿精通天台、禅、净土诸宗,他还以天台义理阐析禅、净合一。
禅宗强调自力成佛,认为念佛是一种他力。但是,延寿提倡“念佛禅”,
主张自力与他力结合。所谓念佛,是忆念佛的功德,或唱颂“南无阿弥陀佛”
的圣号,依净土念佛的人,可借着念佛的修行,得阿弥陀佛的愿力之助,而
往生净土。延寿十分推崇智者《观无量寿经疏》中,关于一心念佛的解释,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