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天台山佛教史》
P. 110
业曲记》,文中指出:“慈云聪哲,志识坚明,……虽古高名僧,不过也。……
天台之风教,益盛于吴越者,盖亦资夫慈云之德也。”给遵式的评价是很高的。
遵式一生十分讲究“念佛法门”。《乐邦文集》卷 4 还记述遵式的《晨暮
十念法》说:“晨暮必须专心念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随
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这样的“晨暮十念法”,要求“尽
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这种情况表明,在涉及“出世”、“解脱”的问题上,
即修持实践方面,仅靠自力,没有把握,只有以一心念佛为内因,仰仗阿弥
陀佛本愿为外缘,内外相应,自他结合,以求往生极乐净土。
遵式在他所著《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中还指出念佛者时时应有的意
愿: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
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防密忆,前
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慑还,久久成性,任
运常忆。《愣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
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
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
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
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
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
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
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
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遵式所强调的“系缘门”,为益最大,下手在心常系念,不忘于佛。愿于
一切善恶境及种种作务,皆密持名不辍,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念
佛既应心常系念,不忘于佛;更要真为生死,发菩提惦,不能浮浮泛泛,有
口无心。这确是一个重要的开示。
四、净土宗的普及
在天台山及东南沿海,净土宗的普及较早。从智者大师开始,就主张“台
净双修”。唐代灌顶、湛然大师,也是如此。特别是五代至宋初,延寿大师坚
修净土,多次在天台山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和放生法会,会上万人齐念“阿
弥陀佛”,声震山谷。据说天台山上多次出现佛光和异像。这对于当时净土宗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