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天台山佛教史》
P. 116
万历十年(1582),传灯问《楞严》大定之旨,百松瞪目周视,传类即契
入。旋受法衣金云紫袈裟。十四年(1586),入天台山住幽溪高明寺,弘天台
教观。高明寺为智者所创天台山十二道场之一,号“幽溪道场”。相传智者讲
《净名经》于佛陇修禅寺,经忽随风飘至幽溪。智者寻经至此,爱其山“峰
峦秀发,清溪鉴心”,遂卜居于此。后唐天佑年间(904-907),改名高明寺。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净名。嘉靖(1522-1566)间,居僧失守,寺随
田废。传类感慨祖业凋零,遂于万历十四年(1586)秋,募修寺宇,辟幽溪
讲堂,筑楞严坛,铸铁佛,刻旃檀香像,建大殿、禅堂、山门、两廊,同时
募置田产,印造藏经,重立天台祖庭。
自万历十三年(1585)冬,传灯讲《法华经》于四明阿育王寺,迄天启
五年(1625)“挝退鼓归老台山”,首尾凡 41 春秋,弘法于台州、嘉兴、湖州、
杭州、苏州等地,“年有重席,岁无虚筵”。他广交朝野名士,冯梦祯、王士
性、屠隆、闻龙等均执弟子礼,曾在座下受学,对弘扬台宗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弘扬天台法脉,传灯在寺内新建祖堂,祀“天台三十祖”。以其恩师
百松真觉为首,立高明寺法系,法脉偈为:“真传正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
印定古今。念起寂然,修性郎照,如是智德,体本玄妙。因缘生法,理事即
空,等名为有,中道圆融。清净普遍,感通应常,果慧大用,实相永芳。”共
64 辈。随后,高明寺系的灵峰派,弘扬天台教义,成绩斐然。
传灯大师还在寺内建造楞严坛,与弟子一道修《楞严经》。当时,大文学
家虞淳熙为撰《楞严海印三昧坛仪碑记》,由古文家陈继儒篆额、大书法家董
其昌书丹。其碑嵌于殿壁,世称“三绝”。
碑文中极赞传灯大师所创的楞严坛及其仪规表法,认为:“世行楞严坛法,
自无尽灯师始;世有楞严坛道场,自天台山始;有酌灌顶五部之轨,采法华、
圆觉缁训清规,而若灯师之抗法者,自万历乙卯岁始;侵假而法臣且绍法王
具耳根者,慎听之如王律,将证同观音,成无上道,叶我前言,爰开后觉,
亦自今日始。”碑文为研究楞严和密宗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佛经中虽
有关于楞严坛的记载,而西天、东土均未曾有楞严坛建造。所以天台高明寺
的楞严坛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
据《幽溪别志》记载,传灯建楞严坛是费了很大心血的:万历三十八年
(1610),高明寺建成大禅堂时,传灯与僧众坐禅,耳根圆通,于蒲团上发大
誓愿:“能与法门相应,则戮力募建楞严坛,集众重修。”万历四十年,传灯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