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天台山佛教史》
P. 120

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

                              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
                              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经言:为声闻

                              说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如

                              《四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

                              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
                              《思益》,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华》

                              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

                              华》,前后何定也?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

                              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

                               他认为,别五时只是从佛陀所说的教义浅深角度来说,绝不能与佛陀的

                           教化程序相提并论。佛陀为了普度众生,其教化方法是因材施教的。因此,

                           他还提出了“通五时”的说法,认为“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

                           舍那身上,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不断不
                           在三七日中。复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

                           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复有一类小机,宜闻

                           弹斥褒叹,而生耻(小)慕(大),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十二年后,

                           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

                           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

                           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教

                           观纲宗·通五时》)
                               最后,智旭将“别五时”和“通五时”两种说法,作了融会贯通,指出

                           佛陀说法,始终是“随所应闻,即便得闻”。绝不能拘泥于时间和顺序,因为

                           “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

                               四、明清文人与天台宗
                               明清时期,天台宗思想对思想界影响很大。许多哲学家、文学家都受到

                           天台宗思的熏陶,而在其作品和言论中反映出来。如明代的王守仁、袁宏道,

                           清代的龚自珍等。其表达的方式是多样的:王守仁援引了天台宗的义理,加

                           以融化,成为儒家入世的理论;袁宏道是在辨析净土学说的过程中,援引和
                           弘扬天台宗的义理;龚自珍则辟除各宗,独礼天台。总的说,他们对明清时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