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天台山佛教史》
P. 119

最大特色。从而形成灵峰派。

                               崇祯九年(1636)三月,住锡九华华严寺。后移锡温陵、漳州、湖州等
                           地。至晚年再还灵峰。清顺治十二年(1655)一月二十一日,安祥示寂。世

                           寿 57,僧腊 34。为天台宗三十一祖。

                               智旭一生著述极多。天台教观方面主要有:《法华经会义》、《法华经纶贯》、

                           《法华玄义节要》、《大乘止观释要》、《教观纲宗》、《教观纲宗释义》。戒律方
                           面主要有:《梵网经玄义》、《梵网经合注》、《菩萨戒羯磨文释》、《四分律藏大

                           小持戒犍度略释》、《沙弥十戒威仪录要》、《重治毗尼事义集要》等。唯识方

                           面主要有:《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相宗八要直解》、《唯识三十论直解》、《观

                           所缘缘论直解》等。般若方面主要有:《楞严经玄义》、《楞严经文句》、《楞伽
                           经玄义》、《楞伽经义疏》、《般若心经释要》等。净土方面,有《阿弥陀经要

                           解》。其它尚有《起信论裂网疏》等。

                               智旭的佛学思想是强调以天台教学为轴心,使禅、教、律、净、密诸宗

                           互相融合,并主张三学(戒定慧)一元,三教(儒释道)一致。他是中国佛
                           教史上的一位杰出的集大成者。

                               值得一提的是智旭的《教观纲宗》,强调教观统一,并对天台宗五时八教

                           之说,作出了新的见解,因而受到佛学界的重视。

                               《教观纲宗》开头就指出:“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
                           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他将禅、教、律、净、密诸宗的学

                           说予以概括,认为都离不开教观。因为无论何等教门,何等观法,若非如来

                           之教,不足以定其邪正,而若只知如来十二分教,而不知揽教照心,则又妙

                           义不彰,见地不发,此教便不能流行于世。若只有语言文字之教,全无妙观
                           照心,即所谓“有教无观”,则茫无受用;若只有观心之功而全昧教相,即所

                           谓“有观无教”,难免误入歧途。所以,他说:“教观二途不可偏攻,偏则成

                           失;教观兼明,解行并进,于道可希冀。”

                               智旭的教观思想,是在九祖湛然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他的
                           思想是依教不依人,对于湛然《四教仪备释》中说的“阿含十二方等八,二

                           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不敢苟同。他认为,这

                           样就经典的部帙而分五时,未免拘泥,不切实际,不是佛陀的本意。所谓别

                           五时,只能视听经者的不同对象而分,绝不对拘于时日。他在《教观纲宗·别
                           五时》(《大正藏》卷 46,第 937 页)中说: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