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天台山佛教史》
P. 117

同法孙受教云苏州募化炉镜、幢幡、圣像等物件。直至万历四十三年,楞严

                           坛才建成。楞严坛的造法,是十分讲究的:先在坛屋中间用高原 5 尺以下黄
                           土筑成坛场,高 3 尺,方圆 1 丈 6 尺,成八角形。坛场上层取大雷峰 5 尺以

                           下黄土,捣筛成粉,水中沉淀,取其中极细腻部分,拌和旃檀、沉水、苏合、

                           重陆、零陵、甘松、白胶、郁金、青木、鸡舌香等 10 种香,作为坛场泥土。

                           场地中央置一朵大莲花,花中置钵,钵盛八月露水。莲叶莲花之外,环绕 8
                           枚大镜,镜外置 16 个香炉,香炉之外,罗列各种供养。坛上构枰棋,为大白

                           伞盖,所悬 8 枚大镱,与坛镜一一相对。枰棋中又悬一枚大圆镜,外挂五色

                           花幡。坛屋后、左、右三方,均挂圣像。前方翻轩之内,为 10 僧礼忏之地。

                           此系重要,只许预修者、值香者进入。其它附修者,一律在坛外,不得擅入。
                           据《幽溪别志》记载:传灯端坐坛中讲《楞严经》时,“听众常闻天乐鸣空,

                           屡感灵异”,因此,“一时缁素,稽首皈依”。

                               楞严坛东侧为不瞬常旧址,系当年传灯的坐禅处,原奉法华三圣像。传

                           灯撰有《不瞬堂记》,记述堂名的来由:“堂名不瞬者,不以一义题也。吾堂
                           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晦冥,则有明月。日月二明,有所不

                           继,则又有灯明。古佛因之而立号,吾今以此而名堂。观像得意,有会吾心,

                           昼夜常然,古今不易。吾堂取义于斯者,一也。像设三圣,左辅观音,考之

                           往,因名“不瞬”。太子昔为因人,眼尚不瞬,至今成佛,常在那伽,正似人
                           之六根主之者心,心中动,则皮毛子瞬焉;心中不动,则其不瞬焉。大集无

                           言,童子在襁褓而目恒不瞬,诸天之图,亦能不瞬,非以常在于定,令目不

                           瞬乎?此又因像高设而名吾堂之不瞬也。”传灯在给弟子讲经之余,居不瞬堂

                           一心修习止观。
                               传灯一生著述颇丰,计有解经、注疏、论说、礼仪、方志等著作 20 余部,

                           最著名的有《楞严玄义》、《圆通疏》、《净土生无生论》、《法华玄义辑略》、《性

                           善恶论》、《天台山文具外志》等。被尊为天台宗第三十祖。

                               (二)高明寺法系
                               明代天台宗的传承,主要是在东溟慧日座下,慧日传普智,普智传慧林,

                           慧林传明得,明得传真觉,真觉传传灯等。

                               普智(?-1408),字无碍,别号一枝叟。浙江临平人。出家于钱塘龙井

                           寺,依东溟慧日讲授天台性具之学,常识渊博,门风大振。后居松江延庆寺,
                           弘扬天台教观。晚年专修净业,寒暑不辍。永乐六年(1408)正月二日微疾,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