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天台山佛教史》
P. 80
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清,而令学
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德韶在县城西北面 50 里的通玄峰上,建造通玄定慧寺。每天开堂说法。
一次,开讲前,他以一首偈示众,道:“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
目青山。”他把通玄峰比喻作禅心的“妙高峰”,一经见道开悟,身心内外,
皆成净土,当然就不再是红尘世间了。“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指见道开悟,
身心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唯此一心,更无别法,耳目所到,尽是道场。红
尘中的一切,都如莽莽青山。这首诗偈,一气呵成,气韵非凡。非体证亲切,
是说不出这样的偈句的。因此,据说,后来法眼文益得知后,赞叹道“即此
一偈,可启吾宗。”
德韶还提到他的师父文益(885-958)讲的一件事,对他教益很大:一
次,文益去参谒玄沙师备的法嗣罗汉桂琛。桂琛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
说是“行脚”。桂琛说:‘行脚事作么生?”文益说:“不知。”桂琛说:“不知
最亲切。”后桂琛问:“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云),
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云:“在心内。”桂琛云:“行脚人着什么来由,
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下包袱依桂琛。近一月余,日呈见解,
说道理。桂琛说:“佛法不凭么。”师云:“某甲肇事穷理绝也。”桂琛云:“若
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当下大悟。德韶常以此例教育弟子,佛法是时时处
处“一切现成”的。
德韶在天台山弟子“众盈五百”,主要有师蕴、文辇、通慧、从进、友
蟾等。师蕴(?-973),据《宋高僧·师蕴》记载:曾从德韶,同游天下名山,
后登天台山。平时,多以“四机”开导人,滑稽多智。后受德韶之命,主持
建造般若寺。寺建成后,闭关苦修,寿作十余。寂后,火化,得舍利甚多,
而且“舌根不坏,色如红莲,柔软若生。”文辇(?-978),永嘉平阳人,曾
转学多师,最后到天台山从德韶专修法眼宗,“不为异像牵转。三十载随韶师,
听其进否。”他曾对人说:“悟人入缘,犹 蠖屈之于叶也,食黄则身黄。……
吾初见明昭,乃如是;今学玄沙,又如是,此所谓殊途而归。”可见佛法的道
理是一样的,只是修学的途径不同。法眼宗的“四机”教化,可以通过适时
点拨,使学者顿行开悟。
以后,德韶的弟子通慧、从进对弟子的“四机”教化也是这样循循善诱
的。据《天台山方外志·高僧考》记载:一次,般若寺有一位高僧对通慧说:
“优昙花折人皆睹,般若家风赐一言。”通慧说:“优昙花开过也就算了,般
若家风人所共知,何必再说!”学僧说:“恁么则般若雄峰,讵齐今古?”通
慧说:“我可自述真赞,聊以比拟:真兮寥廓,郢人图艧。岳耸云空,澄潭月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