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天台山佛教史》
P. 84
集》中,延寿为了抨击禅僧们轻蔑佛教善行而固守偏陋的错误,先列举出十
种错误观点,认为这些观点在当时佛教界中仍有影响。在《唯心诀》中,进
而详细地指出各宗门信徒在修行实践中常犯的 120 多种毛病。并指出,这些
问题的出现在于宗门信徒们“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方便,悉
溺见河,障于本心,不入中道。”他们“不知万法无体,一切无名,从意观行,
因言立号:意随想起,言逐念兴,想念俱虚,本末非有。”也就是说,禅宗门
徒及一切学佛之人,必须打破对世间万象乃至佛法各宗门语言名相的妄念偏
执,彻底弄清它们是因缘和合而生与方便施设的,才可能获得智慧解脱。
接着,延寿还把安邦济国作为佛教的重要目标。《宗镜录》全书之始,
即“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是般
若母”。以此代表宇宙诸法性体妙用,最终归结到大乘佛法的菩提心行上。
他把自己的理论最终归结到为了国家社会上。
延寿在理论上批驳各种宗门弊病,归根结底在于劝导大家将悟彻的性
理,落实到奉行众善的实处,即宗行菩提之心。延寿在倡导六度万行之时,
大力提倡“济急利时”,提倡慈善公益事业,主张“造一所寺,不如救人一命”。
万善之中“第一福田者”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恭之道。”
将菩提心行与“治国保家”联系起来。
在《万善同归集》卷 6 中,延寿认为:“佛法众善,普润无边,力济存
亡,道含真俗。于国有善则国霸,于家有善则家肥。所利宏多,为益不少。”
随后,延寿引用南北朝时宋文帝与侍中的一段对话,认为五戒十善可以去恶
息刑,国家可以坐致太平,“是以包罗法界,遍适虚空,一善所行,无往不利。
则是立身、辅化、匡国、保家之要轨矣。”“若以此立身,无身不立;以此匡
国,无国不立;近逼人天,远结佛果。”将济国安邦作为法眼宗社会实践的
最重要目标。
(2)力主禅教圆融
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认为,其它禅宗门派“虽差别于仪规,且无碍
于融会。”他在《华严六相义》中作颂道:“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这
显然是符合佛法本意的。文益诗《理极忘情谓》中说:“理极忘情谓,如何有
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果熟猿兼重,山长似路迷。举头残照在,
元是住居西。”反映了他学修圆融、自然的情趣。德韶也一再强调佛教整体是
“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如来一大藏经,卷卷皆说佛理,句句尽言佛
心。”
延寿在《宗镜录》等著作中,充分运用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
宗等理论,所引资料约 300 种,包括释、儒、道三教典籍,答问评说,旨在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