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天台山道教史》
P. 90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张伯端在成都天回寺“以夙志不回,初

                  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据说这真人就是刘海蟾。从

                  此,他潜心修炼。并因“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熙宁八年(1075),

                  发心著成《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书成后,学者云集而来。张伯端

                  最后将丹术传于石泰。为了不使自己长期研究丹道的成果埋没,他将


                  《悟真篇》郑重拜托转运使马默(字处厚),说:“平生所学尽在是矣。

                  愿公流布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马默遵嘱庀工刻印了他的著作。

                        张伯端晚年援道人佛,兼修禅法。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


                  张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

                  人定出神,数百里间顷刻就到。二人雅兴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

                  扬州观赏琼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

                  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

                  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说:“今


                  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见矣。”二人遂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

                  问:“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伯端答道:“我金

                  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


                  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

                  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这就是说,南宗先命后性的修法要胜过禅

                  师。伯端常说:“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

                  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

                  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故号日金仙傅


                  大士。诗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一百刻中为一息,

                  方知大道是全身。”               46






                      46  《历世真仙体通鉴》卷四九。

                                                           90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