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21

佛祖诚言,以明性具宗旨,庶令从事斯道者,了众生修恶之地。 本全

                性以起修,虽昏盲倒惑之乡,亦全修而在性,是则生佛因果,悉由悟
      朱         迷,悟迷无因,本乎心性。 迷之则道修旷劫,犹曝腮于龙门;悟之则稗
      封
      鳌         贩屠沽,亦超于上乘。 然而见道虽齐于诸佛,结习犹纡于下凡。 所当
      天
      台         全性以超修,妙达全修而在性。 此则终日在性,念念达性以成修;终
      集
      ·         日起修,心心了修而在性。 不妨建立水月道场,广作空花佛事,修行
      第
      一
      册         如幻三昧,回向镜像如来,具菩萨之威仪,成比丘之细行,立文殊之智
                种,圆普贤之行门。 能具乎此,则学道事毕。 此《传佛心印记》 之所
                以作也。 或有厉声动色而言曰:“吾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者也,伙言

                修性,亦奚以为?”余始闻之,则唯唯而退,末则屏气徐进曰:“余闻初
                祖曰:吾有《楞伽》 四卷可以印心五六叶。 又尚般若,当时为君已聊

                通一线,请事斯语,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又曰:“吾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者也。 伙言进修,亦奚以为?” 余亦退屏气,徐而谓曰:“何

                名直指? 何名人心? 何名见性? 何名成佛? 又君所成佛,性乎相乎?
                若是性佛,则未有庄严,古人修慧不修福,尚云罗汉应供薄,矧具未
                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君于日用,见色闻声,果能不缘尘以起

                分别,或尘劳暂息而未永断烦恼,则见思犹阻乎空寂,而空观宜修,无
                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君于化道能知病识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先以神道骇动,次以智辩宣扬乎? 苟未能此,则尘沙惮乎化道,而假
                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君于法性能空有双遮中道,亦忘挈
                秘藏而高踞寂场,证报应而三身圆现乎? 苟未能此,则无明翳乎法

                性,而中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关于人性问题古代儒家就有过争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扬子则折衷于性通善恶。 天台宗的思

           想是强调性具,即认为下至一阐提,上至如来的示现,均是善恶兼具。 也就是
           说,一阐提虽具恶的一面,也还是有性德的理善一面存在;如来是事恶已断,尚
           留理恶的存在。 这种思想从慧思的《大乘止观法门》中,即已见端倪。 《大乘

           止观法门》的性染说云:

                    所言如来藏具染净者,有其二种:一者性染性净,二者事染事净,

                如上已明也。 若据性染性争,即无始以来,俱时具有;若据事染事净,


    ❙108❙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