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26

心,则又妙义不彰,见地不发,此教便不能流行于世。 若只有语言文字之教,全

           无妙观照心,即所谓“有教无观”,则茫无受用;若只有观心之功而全昧教相,
           即所谓“有观无教”,难免误入歧途。 这一番话,指出“教观二途不可偏废,偏

           则成失;教观兼明,解行并进,于道可希冀”。
                智旭的教观思想,是在九祖湛然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他的思

           想是依教不依人,对于湛然《四教义备释》中说的“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
           般若谈。 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不敢苟同。 他认为,这种就经典
           的部帙而分五时,未免拘泥,不切实际,不是佛陀的本意。 所谓别五时,只能根

           据听经者的不同对象而分,绝不能拘于时日。 他在《教观纲宗·别五时》(《大

           正藏》卷 46)中说:

                    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 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
                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 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

                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 定无此理! 经言:为声闻说
                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 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 如《四
                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迄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

                十二年中也。 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
                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 《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

                手低头皆得作佛。 是以今问退义。 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
                定也?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

                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

           他认为,别五时只是从佛陀所说的教义浅深角度来说,绝不能与佛陀的教化程

           序相提并论。 佛陀为了善度众生,其教化方法是因材施教的。 正如谛观所说:
           “或经一二三四,其上达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实相,何必须待法华开会?” 因而

           他将这种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通五时”之说:

                    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常住
                                                                                       第
                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 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复                                        一
                                                                                       辑
                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
                                                                                       台
                后明矣。 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 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                                       宗
                                                                                       教
                叹,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 且                                       史




                                                                                     ❙113❙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